摘要
经济地理课具有量大面广、多图表和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人地相关性强的特点。对于在初中地理不重视、教师不专业、会考走过场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而言,要把他们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贴近学生基础,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改革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关键词中职;经济地理;教学改革;方法中图分类号C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4在人们看来,中职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与普通中学相比是轻松的,但中职学生和教师却感到压力十分沉重。沉重的主要原因并非课量的多少,而是中职生源与学科特点的反差很大,使学生“听不懂”课堂时间难熬,教师的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和忍受。《中国经济地理》是中职财经管理类学校许多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学科特点与生源的反差更为突出。一、中职生源与经济地理学科特点的反差1、中职生源素质现状众所周知,中职招生的无门槛入学,生源多来自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时间长,独生子女比例大。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造成学生不良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正,不但文化基础差、旷课、随意迟到、早退,玩性大,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差,厌学情绪严重,而且生活习性、行为风尚和自控能力也差,思想道德素质一般较低,常常以抽烟、进网吧、“早恋”、溜大街、欺负、违反校规校纪和有意损坏公物等来消磨时间和发泄的行为,经受过老师和家长各种各样的“教育”,如老师批评、讲道理、处罚,家长打骂,同学看不起,一次次的考试失利等。在这一连串的挫折打击之下,他们的心不再那么脆弱,而是有比较“坦然”地、“勇敢”地承受挫折和打击能力,对教育的“抗药性”也强。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这类学生汇集到中职学校,使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劳动得不到认同。中职办学质量不能有效提高,将进一步影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而形成一个怪圈。2、初中地理课被歧视中学的地理课程是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去识别事物,认识世界,完成它的“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公民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地区的初中教育阶段,地理却是不参加中考的学科,教师也就根据是否考来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地理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特别是在乡镇学校,专职地理教师本来就少,由于地理是副科而得不到重视,许多地理教师就改行教其他课程。为了应付地理汇考,地理课大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学生去背。临近汇考时,把能否过关的“宝”全押在学生背汇考模拟题的背功和监考的走过场。地理课被歧视,导致学校和学生更加不重视。3、经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中国经济地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人地相关性的特点,它运用综合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以及市场需求和变化等方面,研究经济活动与生产布局的客观规律,研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转换、演变的规律。并通过图表、数据等形式反映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以及各种条件的相互关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分散到集中,由具体到概括。中国经济地理的这一学科特点,对于无门槛入学的中职生来说,课堂上“听不懂”、“学不会”、“听天书”而痛苦时间难熬;教师的课堂秩序难以维持、“管不住”、“教不会”,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而难以忍受。二、贴近学生基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1、贴近学生基础,大胆调整教材内容教师充分理解所用教材是上好所授课程的基础,而对所用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则是做好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中国经济地理》教材,虽然多是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统一教材,但是,它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反映的只是编者对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与需要。如果我们完全按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学生难于消化接受。因此,我们在不影响“教学大纲”落实的前提下,有必要依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调整,促使资源生成。大胆调整教材内容,一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就是每一章、节,每一学时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要求就是问题要解决到什么程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提供的知识深度、广度,结合学生实际,给予正确、简明扼要地表达。二是要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教材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掌握了重点,才能把握知识的主要脉络和精髓。所谓难点,就是指内容较复杂的、或较抽象的、或较深奥的、或难以理解的、或容易产生困惑的部分。围绕目的和要求,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精讲细析,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对次要的、了解的内容,或虽重要、但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理解的内容,或内容较新、大纲暂无要求的内容,或对于目前尚有争议的内容,或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大也可在所不惜的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删减、置换和补充。对于难点要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难点分解为若干较易理解的问题,各个击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例如在“生产布局条件”教学章节中,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因素对生产布局的影响固然重要,但随着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其影响已不是十分关键,因而,应作一定程度的弱化,对“生产技术条件”内容就要作必要扩充。2、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感受学习的实用性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贴近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运用经济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经济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发生直接的兴趣。一是从生活中来,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他们有体会,有感想,这样就易于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于学习之中,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二是到生活中去,利用学到的经济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现在的学生没事的时候,喜欢逛商场、逛超市购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代着问题去有特色的商场、超市认识产品①商场、超市主要有哪些商品,这些商品主产区在哪里?想一想为什么产在那里?它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②按产品的原料分类,哪些是农业原料产品,哪些是工业原料产品,哪些是高科技产品?③哪些是可再生资源类,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类?④按商品的性质分类,哪些是重工业产品,哪些是轻工业产品等。再如,对“旅游地理”一章的内容,有“纯”地理学科性,理论性较强。我一改过去按教材内容罗列的枯燥讲解,选取本地旅游资源开发特点以案例形式组织教学,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具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教材内容转变为可以感知的实体,既弱化了繁琐理论,也使学生掌握了某一地域的分析方法,就可以推而广之,使其易于对知识的消化接受。三是向学生渗透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本领。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很多涉及效益意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布局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在讲工业、农业、交通和贸易时,可介绍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我国的许多产品特别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竞争力还不强。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许多国外产品将进入国内市场,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讲我国能源的利用状况时,可指出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耗能高,既降低了经济效益,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讲农业生产时,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指出,同样是发展种植业,经济效益差别却很大。有的地方沿用传统的落后的种植方式,每亩纯收益只有几百元甚至更低。有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依托,采用一些先进的种植方式,每亩纯收入可达上万元。在讲我国工业布局时,可从本地某种工业产品在当地市场上为什么占主导地位来引导学生根据当地地形、气候、水源和市场、原料、劳动力与技术、交通运输、农副产品的供应以及当地人们的习惯对产品的成本、价格、质量、销量售后服务等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废弃物的处理等环境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把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放到实际地域中讲授,把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乐趣。3、注重能力培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具有量大面广和多图表、图文并茂的独特表达方式。它涉及到我国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以及我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贸易、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布局,通过示意图、关系图、统计图和统计系统表、比较表、一览表等形式表达布局的状况、分布规律。但是,在当前中职生源的现状和有限的课时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为今后从事各类商业活动时具备应有的经济地理能力,而不是为了深钻经济地理知识本身。特别是当课时不够、需要教师选择时,当我们把注重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时,严密的经济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就不会变得那么重要。因为学习中国经济地理并不是靠记住大量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是靠对知识的理解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经济地理教学应把学生读图、绘图和运用图表的能力看得比事实性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事实性的经济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很多其他途经获得。所以,会读图用图,是当今经济市场化、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经济地理教学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地图上,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记忆在地图上,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综合思维等多项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整理知识的一种方法,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4、更新教学手段,“活化”学生思维经济地理教学如果仍采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张图”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就的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必然会游离,出现睡觉、讲话等一系列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演示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静、动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既形象又直观,比较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新、求奇的心理状态。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可先播放一段与课题有关的动听的视频歌曲,悠扬的歌声加上背景画面,一种意境让学生浮想联翩;或朗诵一段诗词,富有韵律的诗词加上背景音乐,立刻触景生情,被其富有磁性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住;或播放一段大自然风光图片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叮咚的泉水、百鸟的叫声、动物的嬉戏、花草树木的随风摇曳,让学生自由欣赏、自由议论、自由感叹,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经济地理教材的一些重难点内容,用多媒体以图像的形式,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过程化,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的提高。比如,讲我国的工业生产分布时,将煤炭工业分布图、铁矿资源分布图、交通运输分布图、钢铁工业分布图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钢铁工业布局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出资源、交通运输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依此类推,讲述我国的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商业网点分布等基础知识时,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众多的地名、繁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在地图上,既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储存和捉取。5、改革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考试、考核是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反馈等指挥棒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对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把综合性和空间概念性很强的经济地理课在严格考试中及格,有时比登天还难。如果仍采用“一张试卷定成绩,按照成绩评优劣”的传统模式,考核,监考、阅卷稍微严格,将出现大面积不及格,导致学生要么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要么失去学习信心直接辍学流失。如果监考阅卷稍一放松,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互相看、抄书、传纸条、传试卷等作弊现象,考试也就失去了意义。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关键是考什么、怎样考和用什么眼光评价学生。经济地理课具有十分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多元评价方式,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安心就读,降低流失率,就能成功地化解一些社会的麻烦。(1)采用创设情境开卷或答辩等方式考试,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经济地理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多。开卷考试可多出几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式考试可预先出几个题目,让同学们充分准备,然后采取抽签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实行学习过程“替代分”,端正学习态度。中职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不尽人意,实行学习过程“替代分”的目的就是端正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良好的组织纪律和行为习惯就能养成。实行学习过程“替代分”它主要包括学习本学科的出勤率、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情况、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考查,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淡化学生间的成绩优劣等级观,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进步,而不是计较学生分数的高低,更在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矫正、学习能力的提升,把职校学生从原有的层面扭转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受成就感。总之,中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是保证教改顺利推进的成功之所在。针对中职生源现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设计新的教学程序实施教学,需要职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吿J、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来自一线的报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17)2邱天武.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旅游地理课堂效率J.《西部科教论坛》,2009,(7)20-213潘增,孙国娟,张荣高.改革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7,(4)202-2032010年4月6日完稿作者简介邱天武,男,1953年4月生,重庆市忠县人,西南师大地理系本科毕业,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高级讲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永佳路318号,邮编404000电话023-58132550手机13896235928
出版日期
2010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