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目的采用50 MHz高频超声观察同一性别成人的不同年龄和部位面部正常皮肤的厚度和回声密度的差异。方法2019年1—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川滇黔渝区域面部皮肤正常的健康成人志愿者200名,纳入本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50 MHz的高频超声采集所有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和脸颊的皮肤声像图。根据年龄将100名女性志愿者分为20~29岁组30名、30~39岁组25名、40~49岁组20名、50~70岁组25名,100名男性志愿者分为20~29岁组30名、30~39岁组25名、40~49岁组20名、50~70岁组25名,分别统计女性4组和男性4组志愿者的额头、眼外角、眼睑与脸颊的全层皮肤厚度、真皮上层回声密度和真皮下层回声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女性、男性20~29岁组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脸颊全层皮肤厚度分别为(1.86±0.26)、(1.36±0.11)、(1.24±0.25)、(1.90±0.21)mm,(2.45±0.37)、(1.64±0.19)、(1.44±0.16)、(2.53±0.26)mm;30~39岁组分别为(1.98±0.24)、(1.43±0.13)、(1.15±0.15)、(2.12±0.13)mm,(2.34±0.27)、(1.63±0.27)、(1.50±0.38)、(2.43±0.40)mm;40~49岁组分别为(1.90±0.21)、(1.43±0.18)、(1.24±0.27)、(1.98±0.12)mm,(2.14±0.24)、(1.54±0.25)、(1.28±0.14)、(2.39±0.36)mm;50~70岁组分别为(1.64±0.25)、(1.36±0.19)、(1.16±0.12)、(1.89±0.29)mm,(2.28±0.27)、(1.73±0.25)、(1.58±0.18)、(2.38±0.32)mm。女性4组和男性4组志愿者眼外角、眼睑和脸颊全层皮肤厚度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77、0.666、0.136,0.697、0.294、0.888,P>0.05)。女性4组和男性4组志愿者额头和脸颊全层皮肤厚度均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眼外角和眼睑(P<0.05)。20~29岁组、40~49岁组、50~70岁组女性志愿者眼外角与眼睑全层皮肤厚度相近(P>0.05),4组男性志愿者眼外角与眼睑全层皮肤厚度均相近(P>0.05)。(2)50~70岁组女性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和脸颊真皮上层回声密度均明显低于20~29岁组和30~39岁组(P<0.05),50~70岁组男性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和脸颊真皮上层回声密度均明显低于20~29岁组(P<0.05),20~29岁组与30~39岁组女性、男性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及脸颊真皮上层回声密度均相近(P>0.05)。20~29岁组、40~49岁组和50~70岁组女性志愿者额头和脸颊真皮上层回声密度均明显低于眼外角和眼睑(P<0.05),4组男性志愿者脸颊真皮上层回声密度均明显低于眼外角和眼睑(P<0.05);女性4组和男性4组志愿者眼外角与眼睑真皮上层回声密度相近(P>0.05),额头与脸颊真皮上层回声密度相近(P>0.05)。(3)50~70岁组女性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及脸颊真皮下层回声密度均明显高于20~29岁组与30~39岁组(P<0.05),50~70岁组男性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及脸颊真皮下层回声密度明显高于20~29岁组(P<0.05),20~29岁组、30~39岁组和40~49岁组女性、男性志愿者额头、眼睑及脸颊真皮下层回声密度均相近(P>0.05)。4组女性志愿者额头与脸颊真皮下层回声密度均明显低于眼外角与眼睑(P<0.05),30~39岁组、40~49岁组和50~70岁组男性志愿者额头与脸颊真皮下层回声密度均明显低于眼外角与眼睑(P<0.05),且女性4组和男性4组志愿者额头与脸颊、眼外角与眼睑真皮下层回声密度相近(P>0.05)。结论50 MHz高频超声显示女性、男性所有年龄组面部皮肤正常成人志愿者眼外角、眼睑和脸颊的全层皮肤厚度均相近;而在同一年龄组里,男性和女性志愿者额头和脸颊全层皮肤厚度均明显高于眼外角与眼睑。女性与男性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及脸颊部位真皮上层回声密度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真皮下层回声密度随年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4个年龄段均表现为眼外角和眼睑真皮上层与真皮下层回声密度明显高于脸颊。
出版日期
2020年09月2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