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顺应产业发展大势,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深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认识,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运行。 提高抗风险能力需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产业链是经济体系中各产业部门在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基础上,依据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所形成的链条式形态。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经过在制品、中间产品制造,最后将最终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的网链。产业链的节点是产业,它将不同类型的关联产业构成功能性网状链条;供应链的节点是企业,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结成一个整体网链。产业链从宏观上反映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联系,旨在优化产业联系和企业的分工布局,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的价值增值;供应链则从微观上揭示企业的生产要素、产品、资源的流转与转换,旨在促进企业间的有效协作,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生产供应效率。产业链上的产业通过技术经济联系,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协作增强竞争优势,提高客户价值。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对现代经济体系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但其自身受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全球产业布局的演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国内外突发因素等都会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因此,产业链供应链自身需要有良好的经济韧性,这种韧性就是产业链供应链维持自身稳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防止断裂的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反映了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安全性。必须科学研判全球产业走向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态、结构和升级变动趋势,锻造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经济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 构建有充分协调能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部门齐全、生产规模巨大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板”是产业竞争力之所在,是产业竞争的核心元素。要找准着力点,将“长板”或优势锁定在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电子信息制造、高端石油化工生产、先进轻纺制造、智慧物流与物流网络等。这些行业是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点。 要根据国家新时代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大势,重塑“长板”产业的战略定位,调整其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高尖精发展之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建成利益共享、上下游密切合作的生产运营体系,增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甄别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创新型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军企业,精准施策,有序推进,形成以冠军企业、领军企业为核心的技术研发联盟,推动重点产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链供应链。 要加大和提高“长板”行业产品、技术国产化力度和水平,支持“长板”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和颠覆性、前沿性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基础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发挥特长和优势,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产用互动,为产业转型、经济增效提供动力。 补齐短板 改造产业基础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产业链供应链的链条上,产业基础能力,具体体现为关键性的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等,其直接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这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受到外来因素冲击,最易引发产业链供应链的断裂。因此,必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重要产业链供应链专用材料的供给,增强自给保障能力,实现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等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发展,促进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换代升级,保证产业链供应链上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或元器件的稳定供应。要提升基础工艺水平,加强先进制造工艺的锤炼,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产品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支持具有科研优势的企业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使先进基础工艺在全产业链供应链广泛应用,建成支撑作用强、布局合理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基础服务平台。要锚定受制于国际市场、国外企业的“卡脖子”技术,开展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补齐链条短板。可推动实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产业基础再造专项行动工程”,消解基础领域弱项,筑牢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基础,降低重要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断链风险。 深化开放合作 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要素市场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生产成本。一般情况下,要素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生产比较优势被削弱,生产要素活力难以充分释放,企业生产成本会偏高,可能引发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外迁,从而削弱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因此,要优化产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竞争环境,破除生产要素的制约因素,打破行政垄断,畅通经济循环,做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要打造重点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实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产业与企业的协作生产、协作研发、协作运营,创建大协同生态联合体,依托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冠军企业保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要鼓励出口型企业根据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战略调整,扩大内销份额,并将国内市场作为推动生产销售专业化、专门化的主要驱动力。要支持跨境电商发展,鼓励外资企业在先进制造和高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实行产业链供应链向外拓展延伸。要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用好各类多边贸易机制,推进实施RCEP等国际贸易协定,打造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 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 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是相对的,链条的变化或局部性的变化则是绝对的。经济活动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其运行,甚至改变其结构。因此,要强化断链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研判机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预报,提升精准处置断链问题的能力。 要通过信息网络不断获取各类资讯和数据,及时将各种资源集成共享,达到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降低生产运营风险,增强应变能力。要优化重点产业的产供销体系结构,加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监管,及时进行研判、及时发现风险,及时进行处置,防患于未然。要动态调整阻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产业准入标准、规范,放宽“长板”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通过金融、财政、税收、产业等配套制度改革,扩大投资主体,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要建立核心企业和行业的数字档案,推动市场信息共享共用,跟踪监测核心企业发展动态,统筹解决核心企业重大项目对人、财、物的需求,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进行实时服务。特别要加大对核心企业财政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核心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保证为其服务的项目工程的落地和实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知识中心副研究员 李苍舒)
【责任编辑:赵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