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找出可以受益于子宫内膜微刺激(endometrial microstimulation,EM)的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患者特征以及如何最大化这种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至2018年期间在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接受EM治疗的191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各个周期患者的基线特征、周期参数以及微刺激操作的各种差异。结果患者年龄 ≤35岁共1435个周期,其中种植成功共867个周期,种植失败共568个周期;患者年龄>35岁共481个周期,其中种植成功共179个周期,种植失败共302个周期。年龄≤35岁的女性中,种植成功者在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1.07±0.20) cm]大于种植失败者[(1.02±0.20) cm,OR=5.01,P<0.001],A/A-型子宫内膜比例(91.3%)大于种植失败者(85.3%,OR=1.88,P=0.01)。对于年龄>35岁的患者,种植成功者子宫内膜厚度[(1.05±0.19) cm]大于种植失败者[(0.96±0.22) cm,OR=8.73,P<0.001)];在黄体期进行EM患者的种植率(42.9%)大于卵泡期行EM者(32.7%,P=0.02)。结论对于临床上被建议行EM治疗的患者,年龄≤35岁子宫内膜状况较好 (较厚或A/A-型子宫内膜)或者>35岁子宫内膜较厚的患者可能可以从EM中获益,而且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内膜微刺激提高了>35岁患者的胚胎种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