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小儿肺炎患儿的护理中,采用气道内吸痰护理的效果。方法:样本选取2022.3-2023.3接受的120例小儿肺炎患儿。患儿入组后通过奇偶法随机完成分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研究组予以气道内吸痰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加强气道内吸痰护理,患儿的血氧饱和度、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睡眠质量等指标优势更为显著,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50例,满意度83.33%,研究组护理总满意58例,满意度96.67%,结果比较(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采用气道内吸痰护理进行干预,能够帮助患儿有效的缓解病情,家属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常见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方法: 选择 2019 年 8 月至 2019 年 10 月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共计 20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实验组的患者,则在总结对照组患者护理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后再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 结果: 实施针对性措施后的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满意度以及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均优于采用了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在以上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心血管内科是临床上较高危的科室,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充分总结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将其经用到护理工作当中,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心血管内科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主要选取了医院2016年至2017年医院的9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平均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名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性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措施,实验结束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实验后实验组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为82.3%,而对照组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则为59.3%。实验组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人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加入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并且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所以说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大隐静脉(SV)的组织学改变,通过高糖处理静脉平滑肌细胞(SMCV)观察其活性及其Ⅰ型胶原(COL Ⅰ)、Ⅲ型胶原(COL 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变化,探讨其表达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对其SV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改变;体外培养SMCV,分别给与高糖、正常糖浓度培养,CCK8法检测其活性,RT-qPCR法、Western Blot(WB)法分别检测其细胞内COLⅠ、COLⅢ、MMP2、TIMP1 mRNA及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外COL Ⅰ、COLⅢ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SV管壁中膜变薄(P<0.05)、管腔面积增大(P>0.05)、胶原含量减少(P>0.05)。高糖刺激后SMCV细胞活性降低(P<0.05),细胞内COLⅠ mRNA无明显变化,COLⅢ mRNA表达下降(P<0.05),TIMP1 mRNA表达升高(P<0.05),MMP2 mRNA表达下降(P<0.05)。此外,高糖刺激后细胞内COLⅠ蛋白表达显著降低,COLⅢ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TIMP1表达下降,MMP2表达升高,细胞外COLⅠ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COLⅢ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COLⅠ/COLⅢ表达比例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糖尿病下肢静脉中膜变薄,管腔增大,胶原减少。高糖可能是通过转录后机制调控MMP2/TIMP1水平,影响SMCV细胞COLⅠ/COLⅢ的表达,抑制其胶原合成,参与静脉病变的发生。
简介: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是痛觉过敏、自发疼痛、感觉异常等,临床调查显示血糖控制与该疾病存在密切关系,糖尿病的患病时间越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风险越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显著增加患者痛苦,同时还可加经济负担,降低生命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更为充分,主要认为该病的发生机制包括血管损伤、氧化应激、多元醇旁路代谢亢进、脂代谢或者糖代谢紊乱等。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为基础,给予患者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抗凝、改善微循环等相关药物进行治疗。本文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根据疾病情况提出合理的治疗措施,并展开以下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对中青年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开展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起,在中国158家三级医院和82家二级医院连续入选ACS住院患者,系统地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和评价医疗质量。本研究纳入标准包括:年龄<60岁、首次发生ACS的女性患者且住院期间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其吸烟状态将研究人群分为吸烟者和不吸烟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2 86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其中340例(12%)为吸烟者。与不吸烟患者(2 523例)比较,吸烟患者45岁以下发病占比更高[13.2%(45/340)比8.5%(215/2 523),P<0.01],合并高血压[59.4%(202/340)比66.7%(1 683/2 523),P<0.01]和糖尿病[39.4%(134/340)比44.2%(1 116/2 523),P=0.09]比例较低,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66.8%(227/340)比53.7%(1 354/2 523),P<0.01],具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39.1%(133/340)比32.6%(822/2 523),P<0.01]、冠状动脉单支血管重度狭窄[56.2%(109/194)比46.1%(706/1 530),P<0.01]和多支血管重度狭窄[63.2%(84/133)比58.2%(478/822),P=0.29]的比例均高于不吸烟者。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家族史和ACS类型后,与不吸烟的中青年女性患者相比,吸烟中青年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严重病变和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比值比(95%CI)分别是1.41(1.11~1.79)、1.40(1.10~1.78)和1.78(1.11~2.87)。结论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广泛病变及严重病变的风险增加有明确关联,为进一步认识吸烟行为的危害、加强中青年女性的控烟教育和戒烟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小儿支气管炎患儿联用综合护理和穴位贴敷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因患有小儿支气管肺炎在我院就诊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均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综合护理+穴位贴敷)和对照组(46例,常规护理+穴位贴敷),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症状消失时间和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与穴位贴敷的联用可有效促进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和睡眠质量的改善,且患儿的咳嗽和发热等症状也达到了快速缓解,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FEVR的1个汉族家系2代3名成员。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采集3名成员外周血送检,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选致病基因,针对检测出的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协会(ACMG)指南和Mutation Taster、Polyphen-2、PROVEN及REVEL软件对新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先证者,男,27岁,裸眼视力(UCVA)右眼1.0,左眼1.2,眼压正常,眼底检查可见双眼颞侧周边部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FFA示双眼周边视网膜血管扩张成毛刷样改变并有无灌注区形成。先证者母亲51岁,最佳矫正视力(BCVA)双眼均为1.0,眼底检查可见左眼颞侧周边视网膜血管迂曲,FFA示左眼颞侧周边视网膜末梢血管荧光素渗漏。先证者父亲56岁,BCVA双眼均为1.0,眼底可见视盘周围萎缩环及豹纹状眼底,FFA未见眼底血管有明显荧光素渗漏。基因检测结果显示LRP5基因c.4110T>G(p.Cys1370Trp)和FSCN2基因c.1495G>A(p.Gly499Ser)2个新的突变位点。根据ACMG指南,c.4110T>G为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Mutation Taster、Polyphen-2、PROVEN及REVEL软件预测该变异会对基因或基因产物造成有害影响,REVEL评分为0.93,可能为致病变异。结论LRP5基因c.4110T>G(p.Cys1370Trp)可能是引起FEVR的1个新的突变位点,丰富了LRP5基因的突变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