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伴随着眼精准生物测量技术以及白内障摘除手术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散光矫正和各类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进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屈光性人工晶状体自身固有的缺陷也不容小觑,目前检查设备并不完美,作为白内障摘除手术少见或者轻微的并发症,如后发性白内障、干眼等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眼科医师必须正确理解和践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这条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生物测量学 晶体,人工 视敏度 屈光,眼
  • 简介:摘要白内障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广泛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的发生。circ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蛋白互作以及海绵吸附微小RNA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白内障的发生,有望成为白内障防治的靶点。本文对circRNA在白内障发生及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RNA,环状 白内障 晶体 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1例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1年至眼前手动,全身毛发呈白色、皮肤粉红色患者就诊眼科,父母为近亲结婚,右眼晶状体全白混浊,诊断为眼皮肤白化病和右眼并发性白内障。右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半年最佳矫正视力0.15,超广角彩色眼底图像和眼底自发荧光图像可见清晰的脉络膜大血管,眼底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未见黄斑中心凹结构。(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87-790)

  • 标签: 白化病,眼皮肤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是否适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上争议颇多。本文从眼底检查手段的进步、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发展、生物测量精确度的提高、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优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随着各种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的发展,在选择好适应证的前提下,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精确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精准微创的手术操作以及长期规范的临床随访,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在高度近视眼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3-27)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工晶状体(IOL)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婴幼儿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矫正,但婴幼儿特别是1岁以下婴儿期行IOL植入术仍存在争议。最近国际权威研究对此进行了大样本、多中心、对照性临床观察,中、远期结果显示婴幼儿期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IOL植入可达到与无晶状体眼接触镜矫正同等或者更好的视力预后。对于7月龄以上婴幼儿,IOL一期植入手术较为安全,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率低。相较于角膜接触镜配戴的不便利、难配合、感染风险、高昂费用和增加二期植入手术,在选择好适应证和掌握手术技术的情况下,7月龄以上婴幼儿白内障IOL一期植入值得探索。(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87-491)

  • 标签: 白内障 无晶状体 晶体,人工 晶体植入,眼内 婴儿
  • 简介:摘要中国作为近视大国,其屈光手术从最早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到今天的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经历了20~3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许多近视患者的脱镜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早期接受屈光手术的患者们逐渐开始出现白内障,这也意味着"屈光手术后时代"的悄然来临。在该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白内障手术医师需要做充分准备以应对: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准确性有待提高,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取出,及最大程度满足这些患者的脱镜意愿等方面的挑战。

  • 标签: 近视 屈光手术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脏外科2018年1~6月收治的1 7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管理),选取该院心脏外科2017年6~12月收治的1 635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感控管理)。比较两组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质量及手术室卫生监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环境安全管理、消毒管理、手卫生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空气、手、灭菌物品、器械清洗的合格率及手术室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够提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质量,提高手术室卫生监测合格率,减少手术室感染。

  • 标签: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 手术室感染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