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蔡元培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学术制度之构建意义重大,而其在北大所进行的改革与蔡元培留学德国之背景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背景、对待西潮之态度,着重以蔡氏留学德国为核心,探讨以洪堡思想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的影响.
简介:在当前学科分割日益固化的形势下,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研究各有侧重,但在作者看来,它们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联,而且文学通过自身的“再现性”与“想象性”可以在文本中呈现其他学科的观念。由此,作者提出文学侨易学这一方法论概念,研究文学世界里的观念侨易现象,在纷繁复杂的文学世界里、数量庞杂的文学作品中,择出最具意义的诗思作品并追及其后之诗哲人物。将其适当地填入到思想史叙说的谱系之中,为文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联通提供有效的路径。
简介:王国维的路径,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资鉴的范式,既非“僵守国故”,也非“跃试新学”,而是有根基、有选择、有标准的“旧学新知”,这或许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普适之途。
简介:
简介:本文选择中国现代知识精英里的留日、留德、留美三个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分析其对尼采的接受,凸显由于留学背景的国别差异导致的文化接受路径的基本区分,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个体之主体接受的立场选择对于文化影响之重要性。而尼采东渐三道路径的揭出,对于我们理解德国资源进入现代中国的多元状况有所助益,同时也适当显现文化思想输入的政治社会语境,使之呈现某种程度的交融。作为具有强烈可操作性与接受性的尼采思想,确实也在政治社会层面产生强烈的语境功用乃至反作用。
简介: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荷尔德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
简介:一、作为制度的教育及其枢纽意义——以“现代化”为视域教育之重要,非仅在于其教化育人之功、国家长治久安兴国之本,更在于其扮演着社会金字塔的枢纽性资本转换调节器的角色。故此,大凡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乃至一姓朝代之兴替、转型,它既是首当其冲必遭调整的重点领域,又是难免产生强烈矛盾与冲突的重灾之区。对这样的问题予以关注,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将乡村田野的视域凸显,体现“眼光向下”,则两者恰可“珠联璧合”,形成追问现代中国路径模式形成可能性的溯源之间。
简介:本文论述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的“留法教育活动”,尤其凸显其“文化政治意义”,进而追考其理念之后的法国文化渊源。他虽不为官,但政界影响却不容忽视,而除了日后的“清党有功”之外,他自身通过文化/教育活动累积的政治资本其实也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文化政治的意义,就在于两者间的相辅相成。而李石曾之所以能成就现代中国别具一格的“石僧范式”,则与其在20世纪初年的留法时代及对法国文化的自觉汲取和创造意识关联密切。
简介:对于中德文学关系的研究,我总以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这其中实在是有奥义在,值得深入打捞。所幸,自1930年代陈铨先生开辟中国学者的本领域研究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学术实绩;但总体而言,仍是宏观叙事型的著作偏多,而精深的个案研究较少,而能够兼及两者并重视理论思维者,尚属少见。
简介:本文从探寻现代中国大学轨迹出发,对《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作综合评述,认为该书视点独特,档案爬梳与运用甚勤,对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容小觑。
简介:本文探讨宗白华的歌德观,主要结合宗氏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趣味,来分析其接近歌德的原因。强调歌德是如何作为那代人的“德国资源”,介入并参与了现代中国的构建过程。
简介:本文详细探讨宗白华留德选择及其经历过程,尤其注重分析其留德期间对德国社会的不同体验,充分展现出作为留德学人的宗白华的丰富与多面性。
简介:对于任何一个对异文化稍感兴趣的人而言,沃尔夫·勒佩尼斯(WolfLepenies)的《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都是值得推荐的。因为作者不但以其思想穿透力远远超过就事论事本身的漫谈论说,而且在简洁的语言之后显出深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
文学侨易学与“观念侨易”——“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辞章与语言的思想史力量——读王风《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
《留德学人与德国》系列随笔——冯至
留德学人与德国(二)
《留德学人与德国》系列随笔——王光祈
清民之际尼采东渐的三道路径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
“教育冲突”与“文化抗争”——读《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
李石曾留法教育活动的文化政治意义
中德文学关系的符号学解读及其理论自洽问题
《留德学人与德国》系列随笔─季羡林
《留德学人与德国》系列随笔──贺麟
《留德学人与德国》系列随笔——乔冠华
文化交流史与国际关系史视域中的现代中国大学之轨迹—读《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论宗白华的歌德观
宗白华的留德经历及其对德国社会的体验
思绪漫漫德国游
文明结构与文化功用——读《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