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住院费用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59家医疗机构共63 614例CAP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手术操作和住院费用信息等,并根据来源医疗机构类型分为儿童专科医院组、三级综合性医院组和二级医院组;根据就诊年龄分为<1岁组、1~<3岁组、3~<6岁组、6~<12岁组和12~18岁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根据是否接受了手术操作分为手术操作组和无手术操作组。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组间CAP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住院费用差异。结果63 614例CAP住院患儿中男34 243例、女29 371例,就诊年龄为4(2,6)岁,住院时间为6(5,8)d。三级综合性医院组35 331例(55.5%)、二级医院组17 974例(28.3%)、儿童专科医院组10 309例(16.2%)。2018年CAP住院患儿27 943例、2019年29 009例,增长3.8%(1 066/27 943),2020年6 662例,与2018年相比下降76.2%(2 1281/27 943)。儿童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综合性医院组收治外省市患儿、重症肺炎比例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 146例(69.3%)比2 202例(12.3%)比9 598例(27.2%)、6 929例(67.2%)比2 270例(12.6%)比9 397例(26.6%)、8 304(6 261,11 219)比1 882(1 304,2 796)比3 195(2 364,4 352)元,χ2=10 462.50、9 702.26、28 037.23,均P<0.001]。2018至2020年CAP住院费用的总额分别为1.1亿、1.3亿、0.4亿元;2018至2020年单次住院费用分别为2 940(1 939,4 438)、3 215(2 126,5 011)和3 673(2 274,6 975)元。<1岁、1~<3岁、3~<6岁、6~<12岁、12~18岁组CAP患儿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941(2 787,9 247)比2 793(1 803,4 336)比3 013(2 070,4 329)比3 473(2 400,5 097)比4 290(2 837,7 314)元,χ2=3 462.39,P<0.001]。重症肺炎组患儿的住院总费用高于非重症肺炎组[5 076(3 250,8 364)比2 685(1 780,3 843)元,Z=109.77,P<0.001]。接受手术操作患儿的住院总费用高于无手术操作组[10 040(4 583,14 308)比3 083(2 025,4 747)元,Z=44.46,P<0.001]。结论2020年上海市儿童CAP住院患儿例数较2018年及2019年显著下降。儿童专科医院收治的CAP患儿中外省市患儿及重症肺炎比例较高。儿童专科医院、<1岁患儿、重症肺炎及接受手术操作的患儿住院费用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为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5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的病因构成、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确诊时间及急性期的炎症因子水平等临床资料行病例对照分析。依据疾病种类分为感染性疾病组(简称感染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组(简称非感染组)、肿瘤性疾病组(简称肿瘤组)和其他疾病组(简称其他组)。依据年龄分为<1岁组,1~<3岁组、3~<6岁组、6~<12岁组及12~<18岁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χ²检验。结果357例患儿中男217例、女140例,就诊年龄5.1(2.0,9.3)岁,起病年龄3.9(1.3,9.2)岁,确诊时间94(66,213)d,住院时间8(6,14)d。感染组163例(45.7%)、非感染组133例(37.2%)、肿瘤组21例(5.9%),其他组40例(11.2%),4组间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意义(H=94.01,P<0.01),非感染组起病年龄均分别大于感染组、肿瘤组、其他组[9.8(3.6,11.5)比3.0(1.2,7.0)、2.3(1.0,5.2)、0.9(0.5,1.8)岁,U=41.30、15.94、37.08,均P<0.01],感染组起病年龄大于其他组(U=17.64,P<0.01)。感染组男童多于女童[106例(65.0%)比57例(35.0%),χ²=14.73,P<0.01]。对103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感染组(40例)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分别低于肿瘤组(6例)和非感组(57例)[9(2,38)比89(64,599)、25(8,78)ng/L,U=51.05、15.70,均 P<0.05],而白细胞介素2、4、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干扰素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岁组和3~<6岁组感染性疾病分别占同年龄层的51.3%(59/115)和57.1%(40/70),6~<12岁组和12~<18岁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分别占同年龄层的55.6%(65/117)和72.4%(21/29)。结论感染性疾病是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且男童较女童更易患感染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比例逐渐上升,成为6岁以上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首要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89例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分别采用培养和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方法检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分析2种检测方法病原检出率的差异。根据就诊时患儿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8日龄)和非新生儿组(>28日龄),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脑脊液培养为金标准,分析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89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中男116例、女73例。血和(或)脑脊液培养共检出7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65.8%),检出率较高的致病菌有无乳链球菌18株(23.7%)、大肠埃希菌17株(22.4%)、肺炎链球菌15株(19.7%)。非新生儿组革兰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新生儿组[76.0%(38/50)比50.0%(13/26),χ2=5.24,P=0.020]。48例患儿脑脊液同时送检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和培养,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的病原检出率高于培养方法[20例(41.7%)比12例(25.0%),χ2=16.45,P<0.001]。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和培养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79.2%(38/48),其中同时阳性的11例患儿均检出同一种病原菌。以脑脊液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5.0%。结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可提高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检出率,且与脑脊液培养检出结果一致性较高。在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时,尤其在疑似诊断患儿中传统病原学无法明确病原时应尽早完善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22年4月7日至5月19日在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收治的189例3~14岁新冠肺炎患儿为队列人群,按照疫苗接种情况分为未接种组和接种组,总结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分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对疫苗接种情况和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相关性进行Cox混合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并对未接种组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儿未接种疫苗原因。结果189例3~14岁新冠肺炎患儿中男95例(50.3%)、女94例(49.7%),年龄5.7(4.1,8.6)岁。未接种组117例(61.9%)、接种组72例(38.1%)。接种组年龄大于未接种组[8.8(6.8,10.6)比4.5(3.6,5.9)岁,Z=9.45,P<0.001]。临床表现、疾病分型及检验结果组间比较,除咳嗽症状发生率接种组高于未接种组[68.1%(49/72)比50.4%(59/117),χ2=5.67,P=0.017],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曲线及Cox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接种组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短于未接种组[8(7,10)比11(9,12)d,Z=5.20,P<0.001;矫正HR=2.19(95%CI 1.62~2.97)]。未接种疫苗原因问卷调查发放115份问卷,收集有效问卷112份(97.4%),其中家长认为患儿不在接种适龄范围(51例,45.5%)及身体特殊情况(47例,42.0%)是未接种疫苗的主要原因。结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缩短新冠肺炎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应积极制定针对性方案,提高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单中心儿童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0~14岁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尿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并根据发病年份、有无合并因素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1 832例患儿,其中尿培养阳性1 042例,阳性率为56.9%。检出前五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375株,36.0%)、屎肠球菌(164株,15.7%)、肺炎克雷伯菌(133株,12.8%)、粪肠球菌(95株,9.1%)和铜绿假单胞菌(44株,4.2%)。革兰阴性菌年分离率(65.3%~72.9%)始终高于革兰阳性菌(22.6%~30.1%)。各年份间不同病原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7.79,P=0.146)。在复杂性尿路感染患儿中,铜绿假单胞菌[5.8%(40/688)比1.1%(4/354)]和真菌[6.5%(45/688)比1.7%(6/354)]的检出率分别高于单纯性尿路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8、11.79,均P<0.05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7.2%(301/345)和87.1%(115/132)。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磷霉素、头孢美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5/345)、6.1%(21/345)、6.1%(21/345)、8.3%(11/132)、11.6%(40/345)、6.4%(22/345)、4.6%(16/345)和4.6%(16/345),肺炎克雷伯菌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1%(8/132)、37.9%(50/132)、15.2%(20/132)、23.2%(13/56)、26.5%(35/132)、23.5%(31/132)、17.4%(23/132)和16.7%(22/132),均高于大肠埃希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2、76.17、9.99、7.94、16.04、28.29、20.79、18.84,均P<0.05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6.8%(3/44)、4.5%(2/44)、2.3%(1/44),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0(0/44)。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96.8%(153/158),而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1%(8/8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肠球菌菌株。2016年至2019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结论革兰阴性菌仍是儿童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常见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