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晚期胃癌患者护理中实施临终关怀联合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胃癌晚期患者,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1例,研究组实施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分析两组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心理状态优于参照组,生活质量也较参照组提升明显(P<0.05)。结论:对胃癌晚期患者而言,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能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恢复,使其生活质量得到保证,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晚期胃癌 临终关怀 疼痛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肿瘤疼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而疼痛护理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肿瘤疼痛护理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策略。分析了当前肿瘤疼痛护理质量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足、疼痛评估和处理流程不规范等。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如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和处理流程、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护理效率。

  • 标签: 肿瘤疼痛 护理质量控制 持续改进 专业培训 信息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检查体中采用细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体检查体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细节护理。统计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检查体中采用细节护理可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体检查体 细节护理
  • 简介: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语言能力的需求,因此家校共育策略应运而生。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通过紧密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其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家校共育策略得以更加深入地实施,创造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互动方式。本文将探究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家校共育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高。

  • 标签: 互联网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 家校共育
  • 简介: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而促进小学生的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他们能够丰富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考能力,同时也能获得快乐和成长。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并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标签: 语文核心素养 促进 小学生阅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对体检中心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2年12月在体检中心需要开展护理工作的患者11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全程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程护理 体检中心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新高考背景下,很多地区通过自命题的形式进行高中英语考试。自命题试卷中包括书面表达这一部分的内容,书面表达部分试题量增加,题型也有所变化,特别是应用文读后续写。读后续写这一新的题型,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来说都是较大的挑战。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这一部分得分,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读后续写微技能,这就需要教师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趣味性,保证教学有效性。

  • 标签: 高中英语 读后续写 微技能 培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同期收治的各36例川崎病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观察组(急性期、恢复期)、参照组。进行血浆脑利钠肽水平(BNP)、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P)、冠状动脉内径测定以及对比。结果观察组、参照组组间CRP、ESP、冠状动脉内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血浆BNP明显低于观察组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可以为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工作提供参考,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浆脑利钠肽 川崎病 患儿诊断工作 临床价值 上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20例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其中<6个月的患儿66例,6—12个月的患儿22例,>12个月的患儿32例。分别对三个年龄段患儿的肝功能损害、黄疸、肺炎、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畸形、腹泻、中枢异常、心肌损害、肾脏损害及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患儿年龄段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三个年龄段患儿的肝损害、黄疸、肺炎、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畸形等发生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个年龄段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脏损害、肾脏损害、营养不良等发生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年龄段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黄疸、肺炎;6-12个月年龄段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肺炎、血液系统疾病、黄疸,其中以无黄疸型肝炎为主;>12个月年龄段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疾病。结论各年龄段的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以肝功能损害最为常见,而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大,由巨细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逐渐改善,但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却明确增大。

  • 标签: 不同年龄段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