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逆行旋转等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股前外侧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供区修复后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之/肌修复方法的选择和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31例会阴肿瘤患者,采用多种形式/肌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患者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原发病因中外阴癌27例、Paget病4例。会阴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继发缺损面积为8.0 cm×4.5 cm~27.5 cm×24.0 cm。结合缺损所在具体会阴及腹股沟区域及面积,并根据穿支体区理论,采用阴部外动脉穿支、腹壁下动脉穿支、腹直肌肌、股前外侧、阴部内动脉穿支、股薄肌肌和股深动脉穿支等修复。根据血运范围划分,总共切取17个局部转位、18个轴型/肌、7个V-Y推进,面积为7.0 cm×4.0 cm~21.0 cm×13.0 cm。/肌均带蒂转移,供区均无张力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肌个数、创面闭合情况、/肌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切取42个/肌,其中11例患者采用2个/肌修复环周大面积缺损。所有缺损均达到无张力直接闭合。32个/肌术后血运良好,另外10个/肌血运不良。17个/肌术后存活良好;5个/肌术后8~14 d伤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好转;7个/肌术后2~5 d出现暂时性充血,未予特殊处理后逐渐恢复;3个/肌术后7~15 d发生感染,经换药治疗后2个好转,另外1个/肌因部分坏死行清创后直接拉拢缝合;2个/肌术后8~15 d完全坏死,均于清创后采用带蒂腹直肌肌修复;7个/肌术后7~20 d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2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9~38个月,/肌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外阴外形较佳,髋关节活动未见受限,排尿、排便功能未受影响,其中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对会阴肿瘤切除术后复杂大面积缺损,根据分区灵活应用不同形式/肌修复后外观和功能较佳,但是并发症较多,需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

  • 标签: 外阴肿瘤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支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 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支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支,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支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尺动脉 上肢创面 接力修复
  • 简介:摘要鼻尖缺损对容貌影响明显,重建较为困难。2021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诊治1例人咬伤后鼻尖软组织缺损病例,男,44岁,采用颞浅动静脉为血管蒂的耳前游离重建鼻尖,以面动静脉终末支为受区血管,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蒂。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抗凝、解痉治疗。顺利成活,3个月后随访,切口瘢痕不明显,再造鼻尖外观满意。

  • 标签: 鼻畸形,获得性 鼻成形术 游离皮瓣 超级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与改良胸大肌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394例,男性286例,女性108例,年龄25~79岁。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306例)、改良胸大肌(88例)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采用t检验法分析不同方法修复的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总结2种修复的优缺点及适应证。结果本组394例,游离股前外侧成活率97.1%(297/306),改良胸大肌组成活率97.7%(86/88);手术总时间2组相近,游离股前外侧组3~4 h,改良胸大肌组1.5~2.5 h;术后1年,UW-QOL评分游离股前外侧组与胸大肌组相比,在外观、言语功能及肩部运动方面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游离股前外侧及改良胸大肌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游离股前外侧适用于复杂缺损的修复,改良胸大肌对血管条件、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更具有安全性。

  • 标签: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胸大肌皮瓣 头颈肿瘤 肿瘤整形外科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中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支(PAP)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6 cm,质量为360 g。转移修复右侧乳房缺损并填塞深部腔隙,PAP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术中见血运良好,同期完成左侧乳房上提术,大腿及腹部供区直接拉拢闭合。术后存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7个月,大腿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重建乳房较对侧小。本病例提示PAP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中可作为DIEP切取失败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背阔肌修复四肢创面时远端部分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游离背阔肌修复四肢创面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是否发生部分坏死为结局指标,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BMI)、肢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值、创面是否合并感染、面积、血管吻合方式、吻合血管动静脉比例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9例游离背阔肌中有13例远端发生部分坏死,坏死面积5 cm×7 cm~10 cm×7 cm。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为游离背阔肌术后远端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红蛋白、受伤至手术时间、面积、创面合并感染与动脉血管吻合方式。结论年龄、血红蛋白、受伤至手术时间、面积、创面合并感染与动脉血管吻合方式是导致游离背阔肌术后远端部分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及时纠正贫血、控制感染、术后早期修复创面、通过内增压等方式增加远端供血是促进远端存活的有利措施。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相关因素 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股薄肌联合大收肌穿支的股内侧形式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7~59岁,平均40.3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7例;直径1.5~4.5(2.9±0.3) cm;全部为一期病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9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股内侧穿支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分为A、B两组。在A组切取股薄肌联合大收肌穿支,在B组直接制备面积较大、宽度可达到股薄肌前缘前方的大收肌穿支,用ICG荧光造影技术验证血运后所有仅通过一支大收肌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结果共切取移植8例股薄肌联合大收肌穿支和8例大收肌穿支长(27.5±0.4) cm、宽(7.1±0.5) cm、厚(3.8±0.4) cm,股薄肌血管蒂长度(7.4±0.3) cm,大收肌穿支血管蒂长度(10.8±0.5) cm。重量195~315 g,平均255 g;缺血时间55 ~ 90 min,平均75 min 。16例患者都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仅吻合大收肌穿支血管就可保证血运可靠,两组均未用血管吻合备选方案。所有均一期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弹性好,无明显挛缩变形。16例平均随访12.5个月,患者自我感觉外形较满意。股内侧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髋关节及腿部功能无影响。结论以大收肌穿支血管为蒂可安全可靠切取大面积股内侧穿支,无需额外制备股薄肌血管蒂。

  • 标签: 乳腺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皮瓣 大收肌穿支皮瓣 乳房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挽救扩张器置入失败并再造乳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DIEP移植再造乳房补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失败的患者资料。术后观察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和腹壁功能。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3岁。既往曾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术,需再造乳房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5例。其中3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取出,4例发生扩张器包膜挛缩移位,6例自感不适需要取出假体。13例患者共切取移植13块游离DIEP长(25.5±0.6) cm、宽(12.6±0.4) cm、厚(5.9±0.7) cm,血管蒂长度为(11.3±0.4) cm。平均重量为435 g(390~510 g)。平均手术时间为440 min (390~560 min)。6例患者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4例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2例选用胸背血管作为受区吻合血管,1例选用胸背血管和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所有DIEP均一期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6.5个月(12~39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运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DIEP用于扩张器置入失败后的乳房再造,术后乳房形态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软组织扩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的解剖特点,以及在头颈重建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4例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移植修复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例,年龄31~69岁,平均50.2岁。其中舌癌39例,牙龈癌24例,口颊癌11例;T4N1M0 26例,T4N0M0 22例,T3N1M0 15例,T3N2M0 11例。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穿支血管蒂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术中记录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软组织缺损大小、游离股内侧长、宽、厚以及血管蒂长度和血管蒂来源。术后随访观察成活情况、功能状态和供区恢复情况。结果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继发软组织缺损大小为4.0 cm×3.5 cm~9.0 cm×5.5 cm,全部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移植修复,长(12.5±0.4)cm、宽(7.2±0.4)cm、厚(3.5±0.2)cm,血管蒂长度为(8.6±0.4)cm。所有病例中股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具体血管蒂来源分为6类,股内侧肌和长收肌之间的股动脉蒂肌间隔穿支4例(5.4%),长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穿支6例(8.1%),股薄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穿支16例(21.6%),股薄肌和大收肌之间的股深动脉蒂肌间隔动脉穿支9例(12.2%),大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穿支29例(39.2%),半膜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穿支10例(13.5%)。74例全部存活,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随访12~36个月,外观满意,吞咽、言语功能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4例发生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转移修复后效果良好。结论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组织量丰富,血管解剖恒定,可选择设计方案多,供区损伤小,是头颈肿瘤术后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薄肌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 头颈部肿瘤 嵌合皮瓣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层人工真皮(Lando®)联合顺行岛状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创面15例16指,彻底清创后,人工真皮用以修复甲床缺损,其余创面行指动脉顺行岛状修复,术后2~3周去除人工真皮支架硅胶层。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情况、患指外观、感觉恢复情况、指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均完全存活,术后1个月愈合质地良好,无骨外露,甲床缺损处见粉红色肉芽组织。术后随访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3个月,患指指端饱满有弹性,感觉恢复良好,指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指甲生长良好,外观满意,无嵌甲、感觉过敏等并发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手功能:优12例12指,良3例4指。结论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创面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人工真皮 Allen Ⅱ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在术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的准确性差异。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对54例拟切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修复手背部创面的患者,术前均行CTA和CDU检查,根据穿支血管的口径、位置以及走行方向选择合适的穿支血管,标记出不同检测技术所确定的穿支血管体表定位点,术中以定位点为中心探查穿支血管的实际位置,并与术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CTA与CDU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随访54例均存活,1例术后边缘暗紫,表面出现水泡,经及时蒂部拆线、清除下方血凝块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均Ⅰ期愈合,经术中验证分析,CDU和CTA对于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识别率分别为96.0%和92.0%,对于穿支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4.5%和92.0%,CDU对于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术前穿支血管的定位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的效率。CDU展现出较CTA更优越的准确性,是一种可靠的术前定位手段。

  • 标签: 外科皮瓣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2020年5月14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7岁女性单侧乳腺癌患者,对其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双侧腹壁浅动脉穿支(重量为305 g)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术中将右侧腹壁下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左侧腹壁下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远端吻合,见通血良好,将腹部供区创面直接拉拢闭合。手术历时9 h。术后第1个48 h显示轻度灌大于流,未见明显水肿或水疱,温度与周围皮肤一致,引流管引流量仅40 mL。术后3 d血运完全恢复正常,存活良好,供区切口无明显张力,愈合顺利。随访2个月,腹部供区切口完全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重建乳房外形自然,患者计划进一步行乳头重建和对侧乳房悬吊术。该病例提示在特定情况下可选用双侧腹壁浅动脉穿支进行自体乳房再造,以最大限度减少供区损伤。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显微外科手术 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游离DIEP移植即刻或延期再造乳房的病例资料。所有都只携带一侧腹壁下血管蒂,4区远端全部去除,全部单纯选择胸廓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根据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吻合方式,包括:(1)两端法;(2)近端1支法;(3)近端2支法;(4)近端主干及属支法;(5)远端1支法;(6)近端端侧吻合法。术后对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乳腺癌有无复发,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进行随访。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8.7±3.5)岁,范围27~65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有109例,二期乳房再造99例,切取DIEP质量为295~640 g,平均410 g,长(23.9±0.8) cm、宽(12.2±0.5) cm、厚(4.3±0.4) cm,血管蒂长度为(10.9±0.3) cm,其中194例DIEP血管蒂有2支伴行静脉,14例血管蒂有1支伴行静脉。173例有1支胸廓内静脉,35例有2支胸廓内静脉。血管吻合方法:采用两端法89例,近端1支法49例,近端2支法35例,近端主干及属支法25例,远端1支法7例,近端端侧吻合法3例。208例中有2例术后坏死,包括1例两端法和1例近端1支法,原因分别为血管蒂扭转和静脉回流障碍,都予以直接去除坏死的,1例采用假体置入再造乳房,另外1例受区直接闭合,其余206例完全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2.6个月,1例发生脑转移,进一步接受内科治疗,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结论根据DIEP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灵活选择血管吻合方法,可以确保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的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胸廓内血管 动静脉吻合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U)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10例伴手背或手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支术,创面面积4.5 cm×3.7 cm~8.7 cm×5.5 cm,部分患者合并掌骨骨折或伸肌腱损伤。术前采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支进行定位及验证,在确定穿支的部位和口径后,精准指导设计,进行软组织重建修复,切取面积5 cm×4 cm~9 cm×6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患者术前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定位的穿支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10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完全存活,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质地、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8 mm。结论术前运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有利于更精确的设计,减少受区植皮及臃肿的可能,同时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 标签: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尺动脉腕上皮支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拇指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利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修复,并重建伸肌腱止点。术后随访观察质地、外形、运动功能以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的两点辨距觉、感觉恢复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7岁,平均41岁,左手6例,右手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小2.0 cm×1.5 cm,最大3.0 cm×2.5 cm,肌腱缺损范围1.0 ~1.7 cm。均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一期修复,切取范围2.5 cm× 1.8 cm~3.5 cm× 3.0 cm,拇短伸肌腱切取长度为2.0~3.4 cm。术后10例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术后手指外形满意,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两点辨距觉为7~10 mm,平均9 mm,感觉恢复至S3级;对指、对掌功能正常,拇指屈伸活动度为60°~90°。拇指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供区愈合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可一期修复拇指皮肤和肌腱缺损,并具有切取简单、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及外观、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伸肌腱 桡侧指背动脉皮瓣 拇指 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房重建中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方法(1)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8具,其中男6具、女2具,年龄28~71岁,平均39.5岁。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解剖观察两侧胸外侧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情况,对胸外侧穿支血管的来源进行系统分型,并测量胸外侧动脉穿支起始处外径及血管蒂长度。(2)纳入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2岁,平均43.2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乳房外上区域9例、外下区域3例。12例均行保乳术,术中于肿瘤切除后应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行部分乳房重建,术后观察成活情况及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1)8具16侧标本中,有15侧出现胸外侧动脉,从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穿出,其起始处外径0.7~0.9 mm,平均0.80 mm;血管蒂长6.8~10.4 cm,平均8.15 cm,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背动脉和肋间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15侧胸外侧动脉按照其来源分为6型,分别来自胸肩峰动脉(8/15,Ⅰ型)、腋血管(4/15,Ⅱ型)、胸背血管(2/15,Ⅲ型)、肩胛下血管(1/15,Ⅳ型)、多源型(1/15,Ⅴ型);另有1侧胸外侧动脉缺如(Ⅵ型)。(2)本组1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质量为70~95 (80.0±5.7)g,切取的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长10.5~13.5 (11.2±0.4) cm、宽4.5~7.5 (6.3±0.5)cm、厚3.0~4.5 (3.4±0.4) cm。术后2例发生皮脂肪液化,1例伤口裂开,经过换药治疗均愈合。12例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均顺利成活,重建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侧胸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无一例出现乳腺癌复发。结论胸外侧动脉穿支来源多样,解剖位置较恒定,且供血范围大,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胸外侧动脉 穿支皮瓣 保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