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TAF1基因编码TATA框结合蛋白关联因子1,后者作为转录因子ⅡD的支架,参与真核细胞中众多基因的转录过程。人TAF1蛋白具有多个结构域,发挥内源性蛋白激酶活性、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和激活及结合泛素的活性。目前已明确TAF1是X连锁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X连锁的精神发育迟滞的致病基因,功能研究也证实TAF1在细胞周期、细胞生长中的重要作用,其与神经发育、肿瘤发生等之间的联系也有报道。文中就TAF1基因及蛋白结构、突变表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TAF1基因 基因,X连锁 转录 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CSF1R基因相关性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以期明确中国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4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全国多中心共计22家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CSF1R基因相关性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及遗传相关病史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磁共振严重性评分进行打分,并按性别分组,对不同性别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纳入患者62例,男∶女为1∶1.95,起病年龄(40.35±8.42)岁,主要症状是认知障碍(82.3%,51/62)及运动症状(77.4%,48/62)。全部患者的MMSE评分为(18.79±7.16)分,MoCA评分为(13.96±7.23)分。按性别分组后,男性的MMSE及MoCA评分分别为(22.06±5.31)、(18.08±5.60)分,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15.53±7.41)分,t=2.954,P=0.006;(10.15±6.26)分,t=3.328,P=0.003]。最常见的影像学特征为双侧非对称的白质改变(100.0%)。磁共振严重性评分为(27.42±11.40)分,其中女性白质病变评分[(22.94±8.39)分]显著高于男性[(17.62±8.74)分,t=-2.221,P<0.05]。62例患者中共发现36个CSF1R基因突变,其中c.2381T>C/p.I794T最为常见,17.9%(10/56)的先证者携带该位点。结论中国CSF1R基因相关性白质脑病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进行性运动和认知障碍为主,影像上以双侧非对称的白质改变为核心特征。该病在表型上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认知障碍及影像改变较男性更为严重。本研究共发现36个CSF1R基因突变,其中c.2381T>C/p.I794T为热点突变。

  • 标签: 脑白质病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受体,集落刺激因子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中国人群中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相关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从2009—201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集的CMT患者中选择57个未明确基因诊断的、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的轴索型CMT(CMT2)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Sanger测序法进行SORD基因的突变检测,并总结SORD基因相关CMT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4例无家族史患者中检测到SORD基因纯合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突变,约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CMT2;另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和肌萎缩,仅运动神经轴索变性电生理改变的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dHMN)。患者发病年龄为5~16岁,CMT神经病变评分为2~9分。结论首次在中国CMT患者中报道SORD基因纯合热点突变c.757delG(p.Ala253GlnfsTer27)及其对应的儿童/青少年期起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的CMT2和dHMN表型。SORD基因相关CMT可能是最常见的AR-CMT2基因亚型。

  • 标签: 山梨醇脱氢酶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 遗传性远端运动神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个中国抗肌萎缩蛋白病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个抗肌萎缩蛋白病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取3个家系15名成员外周静脉血进行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相关基因检测。结果3个家系共有患者8例,均以进行性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家系1先证者15岁,病史1年,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肌肉病理仅见变性和萎缩肌纤维,未见坏死及增生肌纤维;家系2先证者9岁,病史1年,肌肉病理除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外,尚见脂质沉积的肌纤维;家系3先证者16岁,病史10年,全身肌肉萎缩,脊柱、胸廓畸形,肌肉病理呈典型肌营养不良样改变;基因检测发现家系1先证者DMD基因外显子45-47缺失、家系2先证者DMD基因c.2636T>G新发突变,家系3先证者DMD基因外显子61-76重复,其中c.2636T>G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遗传变异及评定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DMD基因c.2636T>G为新发致病突变;早期患者可仅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应尽早行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 标签: 抗肌萎缩蛋白病 DMD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个中国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HOKPP)家系,探讨该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采集该家系6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检测,对所发现突变采用SIFT、PolyPhen 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进行突变蛋白功能的致病性分析;采用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共分离研究。结果该家系3代患者3例,发病年龄21~42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四肢无力,以呕吐为首发症状,伴肌肉酸痛,持续3~5 d后缓解;先证者发作时肌酶明显升高,缓解后长时程运动诱发试验阳性,肌电图及肌肉病理未见异常;先证者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二代测序发现SCN4A基因c.2458A>T(p.N820Y)新突变,该突变位于SCN4A蛋白保守区域,功能预测为致病性突变,一代测序验证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同时发现先证者儿子携带相同突变,目前尚未发病,为症状前患者。结论HOKPP患者可以呕吐为临床表现;SCN4A基因新突变c.2458A>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对伴有呕吐的周期性瘫痪患者尽早行血钾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治和遗传咨询。

  • 标签: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呕吐 SCN4A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2个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家系的临床、影像学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8月、2018年5月发现2个OPMD家系,对其全部成员展开详细调查,并对先证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采集22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进行PABPN1基因分析。结果家系1成员4代,患者共4例;家系2成员3代,患者共4例。2例先证者分别于50岁、55岁以后出现双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家系1先证者伴复视、肌肉萎缩及四肢无力,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肌肉病理可见镶边空泡样变肌纤维,胸部CT提示吸入性肺炎,头颅MRI可见脑干对称性白质病变;家系2先证者伴眼肌麻痹及偏侧肢体无力,无复视及肌肉萎缩,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胸部CT正常,头颅MRI提示双侧顶叶、右侧额叶腔隙性梗死。PABPN1基因分析发现2家系被检测患者PABPN1基因三核苷酸(GCN)重复突变,由正常的(GCG)6(GCA)3(GCG)扩增为(GCG)6(GCA)3(GCG)2(GCA)3(GCG)。结论OPMD具有临床异质性,头颅MRI可出现脑干对称性白质病变。国内OPMD患者存在PABPN1基因突变,具体表现为(GCG)6(GCA)3(GCG)2(GCA)3(GCG)重复突变。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眼咽型 影像学 PABPN1基因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