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历程来看,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直观走向实践的逻辑的和历史的根本性转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又因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而陷入困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过程首先是从实践方面开始的。本身缺乏长期的历史的和理论的准备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经验”。今天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纲领,将“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通过哲学反思升华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从科学角度深刻证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到一个更加深化的层次和阶段,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简介:根据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研究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从最初的独特命题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范式”。“范式”的“引入”从表现上看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视角.但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本质内容的发展使然。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思想方法、基本原则提升为理论范式同时相应地确立其鲜明的研究范式地位。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大课题.而且应该是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各学科分门别类地研究这个理论范式并把它作为基本研究规范,最终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的国际身份和象征。以“范式”概念为例.需要辩证地评估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中国化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意义和价值,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为此,应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提问方式及背景,这一命题与其它相关命题及提法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及阐释,总结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要以建设性思维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其发展史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