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使用中起到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实施上腹部手术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这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观察组患者应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通过对两组患者基本状况分析来了解不同方式起到麻醉效果。结果:应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手术患者治疗中应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能够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以此能够从麻醉效果保障中提升患者手术安全性和顺利性。

  • 标签: 静吸复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麻醉效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直肠根治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本院收治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进行分析,其中45例分为研究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另外45例分为参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统计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血流动力学在插管时、切皮时和拔管时优于参照组;安全性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进行直肠癌根治术麻醉,有良好麻醉效果

  • 标签: 直肠癌根治术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腹部手术患者应用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药物麻醉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32例性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实验,采取盲抽方式进行分组,应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丙泊酚麻醉药物,对比两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插管5min、插管10min时心率、血压等指标相对较为稳定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自主呼吸恢复及苏醒时间显著缩短,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大幅度降低(P<0.05)。结论:在对行腹部手术患者展开麻醉时,采用丙泊酚符合瑞芬太尼麻醉药物可以保持患者血流稳定性稳定性,缩短自主呼吸恢复及苏醒事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丙泊酚 瑞芬太尼 腹部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方法:选取90例研究对象参与实验,其均于我院肝胆外科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为进一步提高该术中麻醉效果,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其中45例纳入至对照组,对其实施丙泊酚麻醉,另外45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在术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22.22%,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瑞芬太尼 丙泊酚 血流动力学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LR)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生存中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于西部战区总医院92例HBV-ACLF患者,回顾性收集临床检测指标并随访90 d生存情况,终点为死亡或肝移植。对比MLR在纳入90 d后生存组与死亡组差别及其与肝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MLR水平对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92例患者,90 d生存率52%(48/92),病死率48%(44/92);生存组MLR为0.520(0.310,0.828),死亡组为0.740(0.440,1.120),死亡组MLR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提示生存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40(0.527~0.754)。MLR截断值为0.399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64、0.396;生存分析显示高MLR组90 d生存率显著低于对应低MLR组(P=0.01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后,MLR水平是HBV-ACLF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LR可作为 HBV-ACLF 患者潜在预后判断指标,临床价值有待随机大样本前瞻性试验来验证。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白细胞比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水平在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生存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HBV-ACLF患者人工肝前临床检测指标,对比血清AFP水平在人工肝后30、90、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AFP对人工肝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敏感度、特异度;以中位数将AFP分为高AFP组及低AFP组,分析APF与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3例患者,30、90、180 d生存组AFP分别为(231.0±286.2)ng/ml、(237.69±297)ng/ml、(229.44±286.46)ng/ml,死亡组AFP分别为(76.4±104.7)ng/ml、(103.13±116.99)ng/ml、(136.34±2.9.29)ng/ml,死亡组AFP均显著低于对应生存组(P < 0.05);ROC曲线分析提示人工肝术后30、90、180 d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9(0.611~0.867),0.675(0.550~0.801),0.653(0.524~0.781)。血清AFP中位数为110 ng/ml,生存分析发现高AFP组人工肝术后30 d(P = 0.01)、90 d(P = 0.04)及180 d(P = 0.03)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低AFP组患者。结论血清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人工肝后生存情况预测因子,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

  • 标签: 甲胎蛋白 人工肝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