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尿液细胞颗粒计数候选参考测量程序,并应用于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多中心性能评估。方法方法学建立。依据尿液细胞颗粒计数人工镜检方法和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发布的尿液颗粒计数参考方法,建立了基于未离心尿液细胞颗粒计数的候选参考测量程序。4家三甲医院检验科,每家3位经过培训的技师应用该程序,分别检测同1份标本,每份标本重复计数5次,得到尿液细胞颗粒计数的定量结果。4家医院分别使用建立的候选参考测量程序和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本单位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尿液标本40~60份,对建立的参考测量程序进行应用评估,并对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行性能评估。结果每家医院3位技师采用候选参考测量程序获得的检测结果变异系数符合要求(红细胞≤6.98%,白细胞≤6.99%,上皮细胞≤13.94%)。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评估结果显示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检测结果正确度符合要求(偏倚≤4.98%),与参考测量程序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R2≥0.989)。结论成功建立了尿液细胞颗粒计数候选参考测量程序,精密度和准确性符合要求;应用该程序对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进行了多中心性能评估,准确性和一致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及临床常规指标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收治的69例脓毒症患者,其中28例入院72 h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41例未发生AKI。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尿素、尿酸,收集患者入院时的血清标本,检测TIMP-2、IGFBP-7、Ang-2水平。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生物标志物及临床常规指标对SAKI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与脓毒症非AKI组比较,脓毒症AKI组的SOFA、脓毒症严重程度、NLR、PCT、CRP、D-二聚体、尿酸水平均较高(P均<0.05);脓毒症AKI组生物标志物TIMP-2、IGFBP-7、TIMP-2×IGFBP-7、Ang-2水平分别为23.5(17.3,30.3)ng/ml、(185.6±47.2)ng/ml、3.98(2.89,6.00)(ng/ml)2/1 000、1 953(950,2 239)pg/ml均高于非AKI组[分别为16.4(13.5,22.4)ng/ml、(139.4±34.7)ng/ml、2.28(1.57,4.03)(ng/ml)2/1 000、576(334,1 076)pg/ml;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FBP-7(OR=1.039,95%CI 1.000~1.079,P<0.05)、SOFA评分(OR=1.521,95%CI 1.144~2.022,P<0.05)是SAK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IGFBP-7、SOFA评分早期预测SAKI的AUC分别为0.805(敏感度78.6%,特异度78.3%)、0.832(敏感度67.9%,特异度82.9%),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93(敏感度82.1%,特异度87.8%),且优于2个指标单独的预测价值(P均<0.05)。结论IGFBP-7、SOFA升高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SAKI的高风险人群。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与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及远期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因此,在早期可逆转阶段及时发现急性肾损伤,对于预防其进展为肾衰竭和启动肾脏替代治疗尤为重要。因此,探寻急性肾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作为细胞周期阻滞蛋白,在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判断、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细胞周期阻滞蛋白[TIMP-2]×[IGFBP-7]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损伤中发挥作用,可作为疾病预后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的特异性,探讨假阳性的干扰因素和避免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6日至4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血清:(1)健康对照组120例;(2)病原感染组139例:乙型肝炎大三阳和小三阳42例、丙型肝炎抗体阳性27例、梅毒抗体阳性11例、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12例、风疹病毒抗体阳性12例、EB病毒抗体阳性8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患者血清各15例、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2例;(3)内源性干扰组242例:血清总IgM升高20例、IgG升高20例、总补体升高15例、甲胎蛋白升高9例、类风湿因子正常组(≤20 IU/ml)84例和升高组(>20 IU/ml)94例;(4)孕妇和肿瘤患者组126例:包括孕妇、实体器官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各4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阴性样本且患者排除2019-nCoV感染的纳入抗体假阳性研究。用A、B、C 3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检测上述血清2019-nCoV抗体,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试剂检测健康对照血清2019-nCoV IgM和IgG的假阳性率为0和0.83%(1/120),B试剂假阳性率为4.17%(5/120),C试剂无假阳性。3种试剂检测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假阳性率均为1/12,B试剂在丙肝抗体阳性血清的假阳性率为7.41%(2/27)。B试剂在血清类风湿因子正常组和升高组假阳性率分别为9.52%(8/84)和54.26%(51/94)(χ²=40.05,P<0.001);A试剂和C试剂在类风湿因子正常组均无阳性,升高组各有3例IgM/IgG抗体阳性。A、B、C试剂在总体人群中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55%(3/548)、4.20%(23/548)、0.73%(4/548)。结论不同试剂盒的特异性差别较大,高类风湿因子是导致B试剂盒假阳性的主要因素,使用高纯度的抗体和适当的阻断剂有助于提高其检测的特异度。
简介: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成功等途径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本节课的设计,重视数学教学活动,很好地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间的关系,评价伴随着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传授者真正地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
简介:<正>在我国现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中,商品退货业务发生后,根据有关凭证记入“商品销售收入”科目的借方.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却不能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因每月“商品销售收入”科目的余额已减除了退回业务的发生额,那么在此会计期间内,企业真正从事过的销售活动及本期中发生的退回业务只是简单地相加减,而形成余额的原因得不到反映.例:某企业上月售出商品800元,无销货退回业务;本月售出商品1000元,有200元(不一定是本期售出的)退回业务,那么,两期“商品销售收入”均为800元,列示在收益表中,本月商品销售收入和上月无区别.但这中间的确存在较大差别.本月退货与销售相比占1/5,但因现行处理方法的缺陷,我们无法从会计报表中判断有无退回业务或退回多少.实际上,这一信息对管理者选择供货渠道,安排人员及总结销售经验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