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40岁以上的新疆克拉玛依社区人群中,睡眠时长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9 541名40岁以上常驻居民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监测等。根据每日总体睡眠时长将人群分为3组:睡眠时长不足(每日总体睡眠时长<6 h)、理想睡眠时长(6~8 h)及长时间睡眠(>8 h)。并进一步根据年龄分层,年龄<60岁者被定义为中年组,余下为老年组。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2组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长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睡眠时长与空腹血糖、HbA1C水平之间呈现近似U型关系,理想睡眠时长下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最低。经多因素校正之后,总体人群中,与理想睡眠时长者相比,睡眠不足者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35%(OR=1.35,95%CI 1.06~1.71),而长时间睡眠者的患病风险未显著增加(OR=1.04,95%CI 0.94~1.14)。在进一步按照年龄分层后,仅在中年组(40~60岁)中观察到睡眠时长不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OR=1.37,95%CI 1.02~1.84)。结论在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不同年龄居民中,睡眠不足者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并且这种差异仅在40~60岁的中年人群中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预测乙酰唑胺等药物对急性高山病(AMS)的预防效果。方法遵循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PRISMA声明的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符合药物预防AMS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分析研究资料。使用R等统计软件在贝叶斯框架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另外使用节点分离法对闭环研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25项研究)对比了4种药物对AMS的预防效果,按照药物分组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和红景天组中AMS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在不同药物的相互比较中,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和红景天组AMS发生率低于银杏叶提取物组;而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红景天组之间AMS发生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项研究报道了2种药物对进入目标海拔人群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目标海拔,红景天组的SpO2高于乙酰唑胺组和安慰剂组,乙酰唑胺组与安慰剂组的SpO2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预防AMS效果概率排序显示: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银杏叶提取物组、红景天组和安慰剂组发生AMS排名第5的概率分别为45.72%、48.80%、0、5.48%和0。提高目标海拔人群SpO2概率排序显示:乙酰唑胺组、红景天组和安慰剂组在目标海拔提高SpO2效果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2.27%、97.66%和0.07%;直接比较结果和贝叶斯预测模型间接比较结果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可有效预防AMS发生,应作为今后相关补充研究的首选药物。红景天在提升进入高海拔人群的SpO2同时也可降低AMS的发生率,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银杏叶提取物预防AMS效果不如上述3种药物,临床中应视情况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真菌性皮肤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共60例,选择电脑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伊曲康唑治疗、观察组采取特比萘芬治疗,并将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以明确效果。结果:观察组手足癣治愈时间(28.25±1.25)d、体癣和股癣治愈时间(14.02±1.52)d、甲癣治愈时间(56.25±1.52)d、孢子丝菌病治愈时间(84.25±1.25)d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真菌性皮肤病患者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对比中,前者更具有优势,且能够提高真菌清除率,值得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