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痛苦,实现快速康复。目前ERAS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但在肝脏外科中发展较慢。本文结合一例腹腔镜切除术中的ERAS实践,总结ERAS管理路径在腹腔镜切除术中的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术中液体治疗对腹腔镜切除术中出血及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切除术患者135例,性别不限,年龄25~64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SVV组(L组,维持SVV 10%~15%)、中SVV组(M组,维持SVV 16%~20%)和高SVV组(H组,维持SVV>21%),每组45例。于术前、术后1、3和5 d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BUN、Cr和降钙素原(PCT)浓度。记录中转开腹情况、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尿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于入室(T0)、切皮(T1)、开始切(T2)、横断面完成(T3)和术毕(T4)时记录MAP、HR和乳酸(Lac);记录术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情况、低血压、心律失常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L组比较,M组术中出血量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H组术中出血量、液体总入量和尿量减少,H组呋塞米和硝酸甘油用量、M组和H组术中输红细胞量增加,M组住院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术后1 d时血清PCT浓度降低,T3,4时MAP升高,H组T2~4时Lac升高(P<0.05);与M组比较,H组术中出血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呋塞米和硝酸甘油用量增加,液体总入量和尿量减少,住院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延长,术后1 d时血清PCT浓度升高,T3,4时MAP降低,T2~4时Lac升高(P<0.05)。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术中低血压、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术中以SVV 16%~20%指导液体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对术后肾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术后转归。

  • 标签: 每搏输出量 补液疗法 肝切除术 出血 肾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肝脏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出现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早期诊断结肠癌转移(CRLM)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转化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多学科团队治疗也为CRLM治疗提供了更多思路。长链非编码RNA、肿瘤干细胞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揭示了CRLM的机制。本文主要对CRLM诊断和监测、治疗以及主要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机制 诊断 监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效果。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Ⅳ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LVEF≥4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传统心吸引组(T组)和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组(M组)。T组根据心吸引量和术野清晰程度,调整心吸引泵的转速;M组通过对心吸引管内压力的实时监测,调整心吸引泵的转速。吸闭恢复正常吸引后取心回血,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记录心吸闭后调整次数、术中血红蛋白尿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M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术中血红蛋白尿发生率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发生率降低,心吸闭后调整次数减少(P<0.05)。结论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纳入研究队伍,均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以随机信封法作为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与介入组,各80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组间心功能、临床效果指标作出评估,并分析对比评估结果。结果 治疗前组间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介入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常规组,而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均较高,P<0.05;介入组总有效率为95.00%,与常规组的75.00%相比较高,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具有良好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确切,建议推崇。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左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预测乙酰唑胺等药物对急性高山病(AMS)的预防效果。方法遵循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PRISMA声明的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符合药物预防AMS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分析研究资料。使用R等统计软件在贝斯框架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另外使用节点分离法对闭环研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25项研究)对比了4种药物对AMS的预防效果,按照药物分组进行贝斯网状Meta分析,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银杏提取物组和红景天组中AMS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在不同药物的相互比较中,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和红景天组AMS发生率低于银杏提取物组;而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红景天组之间AMS发生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项研究报道了2种药物对进入目标海拔人群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贝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目标海拔,红景天组的SpO2高于乙酰唑胺组和安慰剂组,乙酰唑胺组与安慰剂组的SpO2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预防AMS效果概率排序显示: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银杏提取物组、红景天组和安慰剂组发生AMS排名第5的概率分别为45.72%、48.80%、0、5.48%和0。提高目标海拔人群SpO2概率排序显示:乙酰唑胺组、红景天组和安慰剂组在目标海拔提高SpO2效果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2.27%、97.66%和0.07%;直接比较结果和贝斯预测模型间接比较结果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可有效预防AMS发生,应作为今后相关补充研究的首选药物。红景天在提升进入高海拔人群的SpO2同时也可降低AMS的发生率,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银杏提取物预防AMS效果不如上述3种药物,临床中应视情况使用。

  • 标签: 急性高山病 网状Meta分析 乙酰唑胺 地塞米松 红景天 银杏叶提取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氧氟沙星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对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45.37±2.85)岁;观察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46.20±2.59)岁。对照组给予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周期为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反应[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7(IL-17)]、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免疫功能(CD4+、CD8+、CD4+/CD8+)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95/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0%(8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肺部感染患者炎性指标CRP、PCT、IL-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指标CRP、PCT、IL-17分别为(44.86±6.50)mg/L、(0.66±0.15)mg/L、(90.32±15.27)ng/L,均低于对照组(60.75±9.24)mg/L、(0.78±0.20)mg/L、(123.14±21.3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肺部感染患者FEV1/FVC、MVV、MM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VC、MVV、MMEF分别为(67.33±6.12)%、(96.02±12.28)L、(3.25±0.56)L/S,均高于对照组(60.45±5.13)%、(83.11±10.50)L、(2.44±0.49)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肺部感染患者CD4+、CD8+水平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分别为(38.65±6.24)%、(1.40±0.25),均高于对照组(31.83±6.01)%、(1.06±0.22),CD8+为(27.56±4.03)%,低于对照组(30.15±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11/100)与对照组8.0%(8/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氟沙星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可增强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提高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

  • 标签: 肺部感染 左氧氟沙星 盐酸氨溴索 炎性反应 肺功能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