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列线图结合临床危险因素预测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效能。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和上海市浦东医院出生新生儿的围产期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产科出院前每天监测经皮胆红素值(t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和28 d电话随访,根据是否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分为NHB组和非高胆红素血症(non-hyperbilirubinemia,Non-HB)组,进行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将产科出院前TcB所处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列线图区间和临床危险因素作为预测指标,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小时胆红素值百分位列线图结合临床危险因素预测新生儿发生NHB风险的效能。结果共8 664名新生儿纳入研究,发生NHB 1 196例,发生率1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血型O型、胎膜早破、男性、胎龄35~37周、皮下瘀斑/头颅血肿、母乳喂养为新生儿发生NH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列线图、临床危险因素、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列线图结合临床危险因素预测NHB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95%CI 0.861~0.885)、0.664(95%CI 0.647~0.680)、0.891(95%CI 0.880~0.902),P均<0.05。结论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列线图结合临床危险因素能更好地预测新生儿发生NHB的风险,对于NHB的临床管理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丘北县多个民族的新生儿中,UGT1A1基因变异在病因不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云南省丘北县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临床病因诊断不明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并对UGT1A1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患儿100例,其中汉族53例,少数民族47例。全外显子测序发现c.211G>A纯合子13例,杂合子32例。c.211G>A纯合子患儿胆红素值显著高于无此基因位点突变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21,P=0.008)。c.211G>A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的发生率接近。新发现5处未报道的UGT1A1基因变异,4处为有害变异。其中19例患儿存在c.1091C>CA杂合变异,且在多个民族中存在,提示这是丘北县常见的UGT1A1基因变异。最常见的c.211G>A和c.1091C>CA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c.211G>A和c.1091C>CA变异是丘北县常见的UGT1A1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均有分布。c.211G>A变异在人群中分布率高,其纯合变异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与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 220例高血脂患者是观察组, 220例健康人员是对照组,两组人员均自愿参与,为所有患者均实施血常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与生化指标。结果:观察两组血常规检验,两组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05);两组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比较,观察组较高( P< 0.05)。观察两组生化指标,两组尿素氮差异不明显( P> 0.05);从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葡萄糖相比,观察组明显较高( P< 0.05)。结论:为高血脂患者行血常规检验时,由于乳糜血会影响检验结果,所以检验高血脂时一旦有乳糜血症状存在需先做好高血脂处理,维持检验的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凭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临床特点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2014年3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择该期间内我院所收治的Colles骨折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2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无骨质疏松症状),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有骨质疏松症状)。所有患者经确诊为Colles骨折后,均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外固定6周后拆除石膏,并进行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骨折程度分型以Ⅲ~Ⅳ型为主,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复位后失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患者多为Ⅲ~Ⅳ型骨折,复位后失效率高,需要通过改进外固定方案以及积极康复训练的方式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长肌、颈伸肌的容积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单节段ACDF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随访时间为(23.0±4.8)个月(范围16~34个月)。所有纳入对象均于术前1周内和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MR检查,在轴位MRI T2WI测量C2~C7各椎间盘水平的颈长肌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longus colli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diameter line,RLS),并依据层厚计算颈长肌容积。同时测量相同层面包括多裂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在内的颈伸肌截面积(cervical extensor cross-sectional area,CESA),并将CESA与相应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作为颈伸肌容积进行分析,即CESA/VBA。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轴性疼痛程度,改良日本矫形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分析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颈长肌、颈伸肌的形态学变化,并与VAS、mJOA及ND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节段AxCSA在术后第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140.84±19.51)mm2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13,P<0.05),分别减少至(117.74±17.15)mm2(t=6.714,P<0.05)、(116.37±18.67)mm2(t=6.841,P<0.05)和(116.27±18.65)mm2(t=6.87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6.40%、17.37%和17.45%;RLS则较术前1.97±0.67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2,P<0.05),分别增加至2.73±0.60(t=6.380,P<0.05)、2.82±0.64(t=6.926,P<0.05)和2.74±0.62(t=6.368,P<0.05),较术前分别增加38.58%、43.15%和39.09%;颈长肌容积均较术前(8853.48±458.65)mm3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1,P<0.05),分别减少至(7834.53±461.59)mm3(t=11.822,P<0.05)、(7926.42±456.24)mm3(t=10.819,P<0.05)和(7892.38±450.78)mm3(t=11.28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1.51%、10.47%和10.86%。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非手术节段AxCSA、RLS及颈长肌容量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与非手术节段CESA、CESA/VBA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颈长肌容积与VAS在术后第3个月(r=-0.308,P<0.05)、第12个月(r=-0.210,P<0.05)及末次随访时(r=-0.404,P<0.05)均呈负相关性;颈长肌容积与NDI在术后第3个月(r=-0.511,P<0.05)、第12个月(r=-0.518,P<0.05)及末次随访时(r=-0.352,P<0.05)也均呈负相关性;但颈长肌容积与各随访时间点的mJOA无相关性(P>0.05);术后第3个月、第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ESA/VBA与VAS、NDI、mJOA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CDF术后颈长肌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其形态也发生明显改变;但颈伸肌容积未发生明显变化。ACDF手术主要影响手术节段相对应的颈长肌,颈长肌容积与术后的VAS、NDI存在负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患者随机纳入西医组与结合组(n=37)。为所有患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结合组联合应用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呼吸、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结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与西医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78%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合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及PaO2等指标明显优于西医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结合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更加理想,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及呼吸能力,临床治疗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侧穿刺经皮后凸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压缩性骨折患者,共计84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仅接受PKP治疗。观察组42例在接受PKP治疗后3天静滴唑来膦酸注射液。分别在术前、术后24h、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评估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有所改善,且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经皮后凸成形术后,加用唑来膦酸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近中期情况,功能障碍评分改善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