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35岁,因自觉双眼视物模糊2周就诊。双眼视力0.8,眼底检查可见双眼后极部多发黄白色斑点状病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多囊积液及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椭圆体带增厚、反射增强;眼底自发荧光显示病变部位为高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未见病变区域荧光素渗漏。结合病史、眼部多模式检查及全身检查情况,诊断为急性渗出性多形性卵黄黄斑病变。患者未给予特殊治疗,1周后复查病灶部分有融合、扩大,黄斑区水肿情况较前加重。

  • 标签: 黄斑 渗出液和滤出液 多模态成像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SPPC患者8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48.7±8.9)岁;平均病程(13.24±11.30)个月。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照相(IR)、FAF、FFA、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根据病变阶段及特征将患眼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分别为7、4只眼。观察不同病变阶段ASPPC的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OCTA的影像特征。结果急性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IR可见病灶区域内可见不均匀红外反光;FAF可见后极部类圆形或鳞片状强自身荧光,范围较眼底彩色照相更广泛;FFA动静脉期病灶呈模糊弱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呈类圆形强荧光,其周围环绕弱荧光环,渗出浓厚区域呈荧光遮蔽;OCT可见病变区域神经上皮脱离,其内可见均匀强反射信号。吸收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吸收,色素轻度脱失;IR可见病变区域内斑驳状红外反光较急性期明显减少;FAF可见后极部斑点状强自身荧光,其中"豹斑"改变3只眼;FFA可见病灶内斑驳状荧光染色,未见荧光素渗漏和积存;OCT可见RPE层针尖突起,外界膜、椭圆体带均显示不清;OCTA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信号减弱,部分区域内信号缺失。结论ASPPC急性期,患眼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FFA可见病灶区晚期荧光素渗漏;吸收期,眼底可见黄白色病灶已吸收,FFA呈现荧光素着染,无渗漏。OCT提示RPE、外界膜及椭圆体带均有不同程度破坏,OCTA提示病变区脉络膜有血流信号减弱。

  • 标签: 脉络膜视网膜炎 梅毒 眼感染,细菌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导管是动脉导管的一种异常形态,在早产儿中较为罕见,多无特殊临床表现,但也可引起自发性破裂、局部糜烂、血栓栓塞、感染以及压迫相邻结构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本文报道早产儿动脉导管一例,总结诊断思路及相关临床特点。

  • 标签: 婴儿,早产 动脉导管瘤 并发症 呼吸困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过程中,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所实际发挥的效用。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0例乳腺疾病患者,令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总共分为两个小组,一组接受常规超声诊断,另一组则是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的联合诊断方式。结果:研究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研究组的诊断方式,整体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因此可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 乳腺良恶性病变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的半透明胶质病灶,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膜附着,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及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表面呈高反射,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的血流信号,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的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的血管,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呈针尖、点状强荧光渗漏;ICGA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结论CHRRPE的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肿瘤区视网膜血管异常,表面可见纤维增生膜;OCT可显示肿瘤累及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肿瘤内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高反射OCTA可以显示肿瘤内不规则的内部血流信号;FFA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荧光模糊和明显曲折的视网膜血管。多模式影像检查对CHRRPE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多模式影像 诊断 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
  • 简介:摘要:计划拔管是医院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计划拔管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医患沟通不畅、护理操作不当等多个方面。因此,对计划拔管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 标签: 非计划拔管 从医患沟通 护理操作 精细化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极早产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一例,表现为生后39 d出现反应差、发热、频繁呼吸暂停等类败血症表现,继而出现消化、血液、呼吸多系统受累,结合血清学检查诊断为CMV感染。后期发现患儿出现听力受损,随访至8岁预后良好。

  • 标签: 婴儿,早产 巨细胞病毒感染 败血症样综合征
  • 简介:摘要脑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死亡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目前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无法满足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的需要。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通过探测体内游离蛋白质及多肽链中酰胺质子与水中氢质子交换速率从而在分子水平反映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及酸碱度变化,可弥补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足。近年来APT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逐步应用,特别是在脑胶质的早期诊断、术前分级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阐述APT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脑胶质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胶质瘤 酰胺质子转移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内转移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病理学或临床确诊的眼内转移患者53例(54只眼睛,其中1例为双眼转移),其中男性23例、女性30例,年龄22~73(52.7±11.6)岁。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对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参数进行分析,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评估PET/CT对肿瘤原发灶的探查及其他部位转移灶发现的价值。多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眼内转移CT形态多样,以梭形软组织影最为多见。47例可测量的眼内转移CT值与SUVmax、SUVmean均无明显线性关系(均r=-0.252,均P=0.088)。50例放射性摄取增高转移的SUVmax、SUVmean均与其长径、短径、上下径呈显著正相关(r=0.631~0.791,均P=0.000)。既往无肿瘤病史患者43例,PET/C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97.7%(42/43),其中来源于肺癌36例、乳腺癌2例、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前列腺癌各1例。PET/CT显示转移灶≥2个的患者51例(51/53,96.2%),其中主要伴淋巴结转移43例(43/53,81.1%)、骨转移42例(42/53,79.2%)。结论眼内转移CT形态多样,SUV仅与其大小有关。18F-FDG PET/CT在眼内转移诊断、肿瘤原发灶的探查及其他部位转移灶的发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眼内转移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省富源籍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突变特征及不同突变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NSCLC的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行EGFR检测的328例富源籍NSCLC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病理类型和EGFR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SCLC患者EGFR突变率40.55%(133/328)。女性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男性(P<0.01);随年龄增长,EGFR突变率呈下降趋势,≤60岁年龄组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60岁年龄组(P=0.014);少数民族患者EGFR突变率与汉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无吸烟史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有吸烟史患者(P<0.01);腺癌EGFR突变率高于鳞状细胞癌(P=0.002);Ⅰ~Ⅱ期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Ⅲ~Ⅳ期患者(P=0.013);组织标本检测突变率高于外周血检测(P=0.009)。328例患者中,EGFR单点突变率24.70%(81/328),复合突变率15.85%(52/328);常见突变率17.07%(56/328),稀有突变率23.48%(77/328)。突变率前5位的突变类型分别为L858R(10.06%)、G719X+S768I(7.32%)、19-Del(7.01%)、G719X+L861Q(6.40%)、G719X(4.21%)。133例EGFR突变患者中,稀有突变患者比例为57.89%(77/133),高于常见患者突变比例[42.11%(56/133)]。结论富源地区女性、腺癌、无吸烟史和年轻NSCLC患者EGFR突变率较高,且稀有突变率较高。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突变 分子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