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方法新西兰兔睾丸内复苏梅毒螺旋体标准株(Nichols),并连续分离传代,收集第2代梅毒螺旋体菌株悬液接种于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感染21 d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收集血液,无菌分离感染部位组织以及肝脏、脾脏、睾丸和淋巴结。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织器官梅毒螺旋体扩散情况。结果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第21天所有接种部位均出现皮肤损伤(硬结和溃疡),病理检查显示感染部位出现大量炎症细胞,主要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实时定量PCR显示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存在大量梅毒螺旋体。结论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接种梅毒螺旋体后能通过血液和淋巴结扩散到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成功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将前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小儿先天性白内障中,研究其治疗效果及视力改善情况。方法:将本院在2017年3月---2020年3月间收治的65例患有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做为此次的研究对象,观察患儿在治疗后的视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65例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恢复较好,大于4.7的有24例占病例总数的36.9%;4.0--4.7的有35例占病例总数的53.8%;小于4.0的有5例占病例总数的7.6%,未出现明显变化的有1例占病例总数的1.5%。患儿在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也明显减少,其中瞳孔区晶体前絮状渗出的有1例,;角膜内皮水肿的有2例;人工晶体植入局限性粘连的有1例。结论:前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小儿先天性白内障中,其治疗效果较好,视力改善情况明显,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血清外泌体微小RNAs(microRNAs)差异表达谱,探索miRNAs在NAFLD发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各取4例人口学特征、个人史相近的S2~3级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外泌体miRNAs高通量测序,对差异表达最显著的4条miRNAs按S1组、S2~3组、对照(Control)组每组各20例行qRT-PCR验证,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资料和非正态分布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初步鉴定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血清外泌体miRNAs共19条,hsa-miR-122-5p、hsa-miR-146b-5p、hsa-miR-197-3P的相对表达关系为:S2~3组>S1组>Control组,hsa-miR-483-3p的相对表达关系为:NAFLD组(S1或S2~3)>Control组。GO分析显示靶基因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过程均有广泛的注释,靶基因显著富集的通路共84条,从20条与NAFLD最密切的通路中筛选出与至少10条通路都相关的靶基因共5个,即PIK3R2、AKT2、AKT3、MAPK1、NFKB1。结论初步分析了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外泌体miRNAs差异表达谱,研究了4条miRNAs对于判断肝脂肪变性程度的价值,预测了数以千计的靶基因及其参与的复杂信号通路,为寻找无创诊断NAFLD的生物标志物和特异性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