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CT检查的输尿管结石相关参数在预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疗效中的临床价值,并构建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ESWL治疗的5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体表距离(SSD)、结石位置、结石直径、结石HU值、结石处输尿管壁厚度(UWT)、肾积水分级等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参数与ESWL疗效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参数对ESWL疗效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构建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ESWL一次治疗成功率与输尿管结石的结石直径(P=0.002)、结石CT值(P=0.002)和肾积水分级(P<0.01)显著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701)、性别(P=0.931)、SSD(P=0.080)、结石位置(P>0.050)和UWT(P=0.776)无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是影响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联合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两个参数构建的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为SFR。该模型SF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和72.0%。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是影响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两个参数构建的ESWL疗效预测模型SFR可以为ESWL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足踝双源CT检查中伪影识别对痛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诊断为痛风患者58例为病例组,男57例、女1例,年龄18~69(39±13)岁。对照组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明确排除痛风患者37例,男36例、女1例,年龄为16~76(34±14)岁。两组均行单侧足踝部双源CT扫描,病例组选取患侧/症状重侧。并利用痛风软件(Dual-Energy Gout)对所得薄层数据进行尿酸盐分析。比较两组在趾甲、亚毫米点、皮肤、运动影及血管钙化影等影像中检出尿酸盐阳性的差异。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阳性趾甲检出率分别为94.8%(55/58)和59.5%(22/37),单个个体阳性趾甲检出个数及阳性趾甲尿酸盐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伪彩阳性亚毫米点总检出率分别为81.0%(47/58)和13.5%(5/37),在肌腱韧带的检出率分别为75.9%(44/58)和13.5%(5/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数据在皮肤、运动影及血管钙化影伪彩阳性的检出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趾甲与亚毫米点尿酸盐伪彩阳性对痛风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应被简单判定为伪影。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胸部CT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患者均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时间段入院,以实际患者为样本(80例疑似患者,确诊78例),对患者开展胸部CT诊断,观察患者诊断结果。结果:研究80例疑似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通过痰涂片、分子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确诊78例,2例阴性,胸部CT检测结果中阳性患者77例,阴性患者3例,假阴性2例(漏诊),假阳性1例(误诊);诊断符合、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25%、97.44%、50.00%,相比确诊诊断无统计差异(P>0.05)。患者诊断结果中可见病变以渗出干酪为主,以大片肺实变、多发蜂窝状薄壁空洞形成和树枝状支气管播散灶为主要表现,空洞发生率高,少见液平,常分布于少见部位,且通常不遵循肺段分布,易扩散至多个肺段。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也可见明显的大片状密度增高影,欠清晰实性结节,洞壁不光整,厚薄不一,可见渗出性病灶。特点较为显著。结论:胸部CT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症诊断效果较为显著,可以精准诊断患者病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有助于患者及时确诊,及时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5月~2024年3月收治的疑似早期脑梗死者30例进行研究,均采用多层CT脑灌注成像诊断,详细统计诊断结果。结果:患侧病灶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低于对侧对照区,细胞活性均高于对侧对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可见无脑血管血流突然中断,CT灌注成像诊断可见,异样位置的局部脑组织坏死情况少于健侧血管,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下降,细胞活性延长,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论:早期脑梗死者可使用CT灌注成像诊断,准确检出病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影像学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痛风双能CT(DECT)成像技术研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急性痛风首发患者70例为病例组,男69例,女1例,年龄17~65(39±14)岁。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明确排除痛风患者15例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9~56(33±12)岁。回顾性分析病例组痛风首发受累/最痛关节、对照组足踝关节的DECT数据,评估并记录受试关节尿酸盐结晶形态、体积及沉积位置情况,总结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关节及与临床症状吻合程度。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参数Kruskal-Walls H检验比较尿酸盐体积差异。结果病例组DECT尿酸盐检出率为97.1%(68/70),对照组尿酸盐检出率为0。痛风首发入组关节有足踝52例(74.3%)、膝13例(18.6%)、手腕5例(7.1%),三关节均以散在的亚毫米尿酸盐沉积最多,体积较小,形态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关节尿酸盐沉积最多位置分别为小腿后群肌腱(含跟腱)78.8%(41/52)、膝关节软骨76.9%(10/15)和掌侧肌腱60.0%(3/5),而第一跖趾关节分布较少13.5%(7/52)。DECT检出尿酸盐沉积关节数量多于症状关节者共37例,占比最多(52.8%)。结论痛风DECT检查对急性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检出敏感度高,有助于提高早期痛风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100 kVp碘流率降低至120 kVp水平60%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2年2至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因临床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205例,其中男105例,女100例,年龄23~87(60±13)岁。根据受检者体重分成5组,分别为<50 kg、50~59 kg、60~69 kg、70~79 kg、≥80 kg。所有病例均采用100 kVp管电压扫描并联合混合迭代重建技术(KARL 3D)重建,碘流率注射方案设置为120 kVp碘流率标准的60%(在指南基础上降低了10%),各组碘流率分别为0.9、1.0、1.1、1.3及1.4 gI/s。比较5组受检者CCTA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的CT值及噪声(SD值),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析以上指标的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5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CT值及SD值,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SNR和CNR,以及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间CCTA检查对比剂用量和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30、34、38、43及48 ml,ED[M(Q1,Q3)]分别为2.24(1.88,2.56)、2.62(2.24,3.17)、2.70(2.48,3.20)、4.13(3.85,4.40)及4.44(4.01,5.02)mSv。结论CCTA100 kVp碘流率注射方案降低至120 kVp碘流率的60%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会阴体特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64例SUI患者作为SUI组,另选取同期70例健康已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一般信息采集、二维超声及SWE检查,获得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时会阴体的长度、高度、周长、面积及其弹性模量的最大值(Emax)、平均值(Emean),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弹性模量值对SUI患者会阴体特性的评估效能。结果静息状态下SUI组会阴体长度、高度、周长及面积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291,0.082,0.063);在最大Valsalva状态时SUI组会阴体长度、高度、周长及面积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0,0.001,0.008)。静息状态下SUI组会阴体Emax、Emean虽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1±9.81)kPa对(34.66±10.38)kPa,(27.43±9.78)kPa对 (26.97±8.85)kPa,均P>0.05];而最大Valsalva状态时SUI组会阴体Emax及Emean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73±8.03)kPa对(58.06±10.02)kPa,(35.78±7.89)kPa对(44.33±9.62)kPa,均P<0.001]。绘制最大Valsalva状态时会阴体Emax、Emean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0.647,Emax对会阴体特性的评估效能高于Emean。结论二维超声联合SWE技术可定量评估会阴体的特性,为SUI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方法,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方法将2009年3月~2010年11月到我院精神卫生门诊确诊为失眠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三班倒治疗。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结论三班倒虽然是导致失眠的因素之一,但对于顽固性失眠症患者,利用其白天思睡,夜间清醒这样一种生物钟节奏安排工作和休息——即三班倒,可使患者在夜间头脑清醒的状态下工作,在白天昏昏沉沉的状态下安心睡眠,有利于工作和休息,从而解除了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