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巩膜下咬切结合巩膜可调节缝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对患者平均分组,其中接受巩膜下咬切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合巩膜可调节缝合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巩膜下咬切结合巩膜可调节缝合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青光眼 巩膜瓣下咬切术 巩膜瓣可调节缝合 治疗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电网调度操作票的生成是减少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操作失误的有效举措。目前的电网调度操作票生成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有效改进。文章介绍了一种能借助简洁的推理机制生成电网调度操作票的办法,能有效提升操作票开票率的正确性,降低调度人员的电网调度难度。接下来,文章介绍了电网调度操作票的基本内容,分析电网间隔,并提出基于推理机制的电网调度操作票生成办法,希望提升我国电网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 标签: 人工智能 电力调度 操作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在各种毁损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各部位毁损性创面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25~66岁。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8 cm~35 cm×22 cm,分别采用带蒂或游离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修复,皮切取面积为18 cm×10 cm~37 cm×24 cm,血管蒂长13.0~17.0(15.1±2.3)cm。对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创面,采取2种方法重建手部血流:一是应用大隐静脉桥接桡动脉,二是设计血流桥接皮。供区先用聚丙烯补片加强腹壁强度,再直接拉拢缝合;如不能直接拉拢缝合,先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加强腹壁强度,再于大腿取自体中厚皮移植覆盖。观察皮移植、手部血流重建与供区修复情况,术后皮成活情况、创面和供区愈合情况,以及随访时皮外观、创面和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13例行带蒂皮移植、15例行游离皮移植。7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采用大隐静脉桥接桡动脉重建手部血流,3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采用血流桥接皮重建手部血流。16例患者供区用补片加强腹壁强度,然后直接拉拢缝合;12例患者供区用异体ADM加强腹壁强度,再移植皮片覆盖。术后皮完全成活。24例患者创面愈合;3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及1例髂部慢性放射性溃疡患者因皮下仍然有部分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创面未能愈合,经再次清创及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3年,本组患者皮外观良好,创面无复发,腹部供腹壁疝发生。结论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设计灵活、血管蒂长,切取面积较大,可行带蒂或游离移植,是修复各部位毁损性创面的一种较好选择。

  • 标签: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毁损性创面 脐旁穿支皮瓣 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患者82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1):全身麻醉组(G组)和SAP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罗哌卡因行SAPB。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行全麻诱导,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当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2.5 μg补救镇痛。记录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舒芬太尼用量、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SG组中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的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率、术后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的使用率、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的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时,不仅对中全身麻醉用药及术后阿片类用药产生显著的节俭效应,还可改善术后应激管理,有利于术后早期转归。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前锯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