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在湘雅常德医院经腹腔镜下手术复位或空气灌肠复位确诊为肠套叠的38患儿的超声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对比这些患儿的超声诊断结果与出院诊断结果并分析总结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38例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经超声诊断,有 37例诊断为肠套叠,1例检查为阴性。超声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率为 97.4%(37/38),漏诊率2.6%(1/38),误诊率0%(0/38)。且37例超声诊断的肠套叠肿块均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点——横切面的“同心圆征”与纵切面的“套筒征”。38 例肠套叠患儿中小肠型有 17 例,结肠型有 2 例,回-结肠型有 19 例。缺血坏死性肠套叠有2例。单套36例,复套2例。合并肠重复畸形的1例,合并肠道腹型紫癜的1例。结论:对临床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其诊断准确率与敏感性较高,漏诊率与符合率较低,且无创而安全,同时又可判断肠套叠的类型、套入肠管有无缺血坏死、有无合并肠道其他病变,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值得推选为临床的首选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处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医师施行的LPD与同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治疗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在前期多中心LPD学习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8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LPD手术222例,OPD手术266例。LPD初始阶段为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共实施LPD 40例,同期实施OPD 100例;稳定阶段为2015年1-12月,共实施LPD 64例,同期实施OPD 89例;成熟阶段为2016年1-12月,共实施LPD 118例,同期实施OPD 77例。通过χ²检验、t检验或U检验比较组间围手术期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61.1±123.9)min(范围:220~690 min)长于OPD组的(385.9±113.9)min(范围:150~655 min)(P<0.05),在稳定阶段及成熟阶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个阶段LPD组的术中出血量[M(QR)]为111.1(150.0)ml (范围:0~700 ml)、120.8(115.0)ml(范围:0~1 000 ml)和150.0(200.0)ml(范围:10~1 500 ml),均低于OPD组的393.9(400.0)ml(范围:0~3 000 ml)、442.9(450.0)ml(范围:0~2 000 ml)和364.3(400.0)ml(范围:0~1 500 ml)(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中补液量[(3 563.4±1 179.7)ml(范围:1 500~7 225 ml)]少于OPD组[(4 160.8±1 753.1)ml(范围:800~10 100 ml)](P<0.05),其余阶段无差异(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与OPD组无差异(P>0.05),其余两个阶段少于OPD组 [26.5%(17/64)比44.9%(40/89)和24.5%(29/118)比38.9%(30/77)](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B、C级胰瘘的发生率为17.5%(7/40),高于OPD组的3.0%(3/100)(P<0.05),在稳定阶段和成熟阶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出血[27.5%(11/40)]、胆瘘[20.0%(8/40)]及腹腔感染[20.0%(8/40)]的发生率均高于OPD组[11.0%(11/100)、5.0%(5/100) 和7.0%(7/100)](P值均<0.05),在稳定阶段及成熟阶段两组无差异(P>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与OPD组无差异(P>0.05),稳定阶段[(14.8±6.9)d(范围:10~38 d)]和成熟阶段[(13.0±7.4)d(范围:3~57 d)]则低于OPD组[(17.0±9.0)d(范围:4~56 d)和(15.8±6.7)d(范围:6~69 d)](P值均<0.05)。两组三个阶段其他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手术学习曲线稳定成熟,与OPD相比,LPD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低的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长链抗分化非编码RNA(lncRNA ANCR)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武汉同济医院治疗的18例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及癌旁组织中lncRNA ANCR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构建稳定上下调ANCR胆管癌细胞株TFK-1;利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验证ANCR对胆管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裸鼠转移模型验证ANCR对胆管癌远处转移能力的影响。统计学分析均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两组间统计学差异通过双侧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中ANCR表达水平相对于癌症组织呈明显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8±5.06)倍,t=2.702,P<0.05]。上调ANCR可显著增加TFK-1细胞侵袭细胞数[(2 180.00±124.83)个比(952.00±74.47)个,t=16.255,P<0.05]、迁移率[(86.00±3.06)%比(49.00±3.87)%,t=8.416,P<0.01],下调ANCR可显著降低TFK-1细胞侵袭细胞数[(256.00±20.53)个比(952.00±74.47)个,t=-16.789,P<0.05]、迁移率[(29.00±2.58)%比49.00±3.87)%,t=-12.766,P<0.01]。上调ANCR可显著增加TFK-1在裸鼠体内转移灶的形成,下调ANCR可显著降低TFK-1在裸鼠体内转移灶的形成,第5、6周期裸鼠体重[第5周(14.56±0.61) g比(17.33±0.84) g,t=-2.724,P<0.05和(20.62±1.68) g比(17.33±0.84) g,t=3.759,P<0.05;第6周(14.21±0.40) g比(17.98±0.43) g,t=-4.795,P<0.05和(21.48±1.33) g比(17.98±0.43) g,t=8.154,P<0.05]及转移瘤平均直径[第5周(21.00±2.76) mm比(14.80±0.75) mm,t=13.426,P<0.05和(4.40±1.36) mm比(14.80±0.75) mm,t=-7.589,P<0.05;第6周(23.80±3.54) mm比(16.60±1.74) mm,t=7.561,P<0.05和(6.40±2.06) mm比(16.60±1.74) mm,t=-4.491,P<0.05]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ncRNA ANCR在人胆管癌组织中呈现显著高表达,其可促进胆管癌细胞侵袭、迁移和远处转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