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我国本身就存在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在对其进行挖掘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整个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实际出发,做好各方面工作的控制,特别是面对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时,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落实测量工作,保证整个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通常情况下,一旦整个测量过程中出现意外或者是故障,不但会阻碍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矿山开采风险,应该在整个工作活动中把握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要进行更加精准和详细的贯通测量,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进。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将主要围绕矿山井下工程贯通和贯通测量展开,通过多元化分析,探讨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以此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可行性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内镜活检确诊GIST病例,复阅HE切片、整理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结果,记录临床治疗经过。结果共计检索出GIST诊断记录4 095例,其中内镜活检发现肿瘤组织67例,占比1.6%。男性48例,女性19例,男女比2.5∶1.0;年龄31~90岁,平均61岁;胃59例,十二指肠8例。梭形细胞型47例,上皮样型14例,混合细胞型6例。免疫组织化学DOG1阳性100.0%(64/64),CD117阳性98.4%(62/63),CD34阳性87.5%(56/64),S-100蛋白阳性3.6%(2/56),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12.1%(7/58),结蛋白阳性12.3%(7/57),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4.0%(2/50)。依据形态学评估34例可归为恶性GIST。初诊考虑为低分化癌3例,均为上皮样型GIST,另有4例梭形细胞型GIST由于肿瘤细胞数量较少,初诊时无法明确或漏诊。在67例病例中,26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率38.8%(26/67),活检后2例患者失访;33例直接手术,手术患者仅2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率6.1%(2/33);16例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及手术,这部分患者10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比例10/16;16例持续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中,14例活检组织行基因检测,检测比例14/16。结论内镜活检诊断GIST的比例很低,对于绝大多数的活检材料是能够完成准确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查以指导临床治疗。上皮样型GIST有迷惑性,梭形细胞型GIST少数易漏诊,了解病史、查看内镜记录有助于避免陷阱。行分子靶向治疗者,完善基因检测,可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