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组盏的型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CT尿路造影(CTU)检查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0例,女320例;年龄(52.4±11.9)岁。患者两侧均有,501例集合系统正常,139例有轻度积水。对患者的CTU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脊柱为标记在立体空间旋转集合系统图像,模拟俯卧体位。采取两人阅片方式,观察俯卧位盏的影像学形态,统计左、右侧各640个后组盏的型。依据盏形态及其对手术通道建立的影响,将后组盏分为3个类型。壶腹型:肾盂形如壶腹,肾盂直接与杯口状小盏相连,没有明显的大盏。经典分支型:≥2个大盏呈分支状汇集形成肾盂。细长分支型:大盏呈分支状,至少有1个大盏轴线长度≥0.9 cm且盏颈宽度≤0.3 cm。依据后组小盏从属大盏的关系,又将经典分支型分为a、b、c 3种类型,包括7个亚型。仅来源1组大盏为a型,同时来源于2组大盏为b型,同时来源于上、中、下3组大盏为c型。a型包含3种亚型,仅来源于上组大盏为a1型,仅来源于中组大盏为a2型,仅来源于下组大盏为a3型。b型也分为3种亚型,同时来源于上、中组大盏为b1型,同时来源于中、下组大盏为b2型,同时来源于上、下组大盏为b3型。c型无相应亚类。结果本组640例(共1 280个)均有后组盏。后组盏的形态学分型中壶腹型占8.83%(113/1 280),其中2个小盏占比最高(5.63%,72/1 280);经典分支型占71.25%(912/1 280),其中3个小盏占比最高(31.17%,399/1 280);细长分支型占19.92%(255/1 280),其中3个小盏占比最高(9.92%,127/1 280)。经典分支型的解剖学分型中a型占20.50%(187/912),b型占66.45%(606/912),c型占13.05%(119/912)。a1、a2、a3型的比例分别为4.06%(37/912)、6.14%(56/912)、10.31%(94/912)。b1、b2、b3型的比例分别为2.03%(21/912)、7.46%(68/912)、56.69%(517/912)。结论后组盏结构复杂,变异极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存在后组盏,后组盏形态学分3种类型,以经典分支型占比最高,且以3个后组小盏占比最高。经典分支型解剖学分型以b3型占比最高。后组型可为PCNL从后组穿刺提供解剖学基础。

  • 标签: 集合系统 三维重建 俯卧位 后组肾盏 解剖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穿刺路径下建立不同大小皮通道的肾脏血管损伤情况。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80个新鲜猪,分别经正常锥体中心线(路径A)、融合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路径B)、融合锥体正中线(路径C)和柱正中线(路径D)4种路径穿刺,每条穿刺路径均分别建立F8、F12、F16、F20、F24和F30共6种不同大小的通道,依据穿刺路径及通道大小共设置24个实验组。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比较相同大小通道下4种穿刺路径的血管损伤情况,以及相同穿刺路径下不同大小通道的血管损伤情况。结果经路径A和路径B穿刺以损伤皮质层Ⅴ、Ⅵ级动脉为主。经路径C穿刺,通道内可见白色结缔组织包绕的血管显露,总体以损伤Ⅳ级动脉为主。经路径D穿刺,通道内血管密布,Ⅲ~Ⅵ级动脉均损伤严重。经路径A、B、C、D分别扩张至F30、F24、F16、F12时出现Ⅲ级动脉损伤。4种不同穿刺路径的总体动脉损伤程度在F8(χ2=8.259,P=0.041)、F12(χ2=12.610,P=0.006)、F16(χ2=15.386,P=0.002)、F20(χ2=16.288,P=0.001)、F24(χ2=16.068,P=0.001)和F30(χ2=10.298,P=0.016)通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D相比,F12(P=0.045)、F16(P=0.025)、F20(P=0.015)、F24(P=0.007)和F30(P=0.043)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C相比,F16(P=0.048)、F20(P=0.046)和F24(P=0.037)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B相比,6种通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路径A穿刺时,F8与F30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经路径B穿刺时,F8与F24(P=0.046)、F30(P=0.027)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柱正中线穿刺建立皮通道的血管损伤最严重,其次为经融合锥体正中线,经融合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和正常锥体中心线穿刺的血管损伤相对较少。经融合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正常锥体中心线分别扩张至F24、F30通道时血管损伤增加。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穿刺路径 通道扩张 经皮肾镜取石术 血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比较不同穿刺路径、通道大小及扩张方法的实质损伤。方法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分别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1例人标本和42例猪标本建立经皮通道扩张损伤模型。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通道大小及扩张方法的实质损伤,设置8F、12F、16F-a、16F-b、20F-a、20F-b、24F-a、24F-b、30F-a及30F-b共10个实验组,其中a、b分别表示一步扩张和逐步扩张。采用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研究经正常锥体正中(A)、融合锥体一侧(B)、融合锥体正中(C)及柱(D)4种不同穿刺路径的实质损伤。总体比较采用双向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猪及人标本实质裂口平均表面积分别为3.42~51.63 mm2和2.68~43.53 mm2,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2.84~13.27 mm和2.47~12.74 mm。猪及人标本24F-a、30F-a及30F-b组裂口表面积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88、11.125、8.096,t2=4.613、5.659、5.999,P<0.05)。一步扩张与逐步扩张比较,猪及人标本裂口表面积在16F、20F及24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711、0.328、0.343,t2=0.156、0.552、0.482,P>0.05)。路径A、B、C、D实质内动脉损伤程度的秩均值分别为35.5、48.2、59.5、65.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0,P<0.01),两两比较路径A、C及路径A、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7、13.874,P<0.05),路径A、B及路径C、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7、0.383,P>0.05)。结论通道扩张超过24F可能会增加实质损伤的风险,一步扩张与逐步扩张比较实质损伤在16~24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柱及融合锥体正中穿刺会增加实质内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肾实质损伤 穿刺路径 通道大小 扩张方法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F16和F20通道治疗1.5~2.5 cm单发上尿路结石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满足纳入标准的138例行单通道经皮镜碎石取石术患者资料。其中14例患者根据排除标准被剔除研究,最终12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F16组61例,F20组63例,所有患者均经目标盏"穹窿-盏颈"轴线进行穿刺,穿刺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37例患者拟定穿刺路径上存在明显血管,F16组17例,F20组20例,采取避开血管的目标盏"穹窿侧边-盏颈"轴线穿刺路径,根据分组建立相应通道,利用钬激光粉碎结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结石特征、术中术后指标的差异,线性回归分析手术时间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0) g/L比(8.9±8.2) g/L,t=0.207,P>0.05],且均未出现术中术后出血,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2±5.1) min比(34.6±6.2) min,t=4.564,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结石CT值显著相关(F16,R=0.424;F20,R=0.664,P<0.01),F16组手术时间与结石直径相关(R=0.274,P<0.05),F20组手术时间与结石直径无明显相关(R=0.121,P>0.05)。结论F20通道相比F16通道,在处理结石时所用时间更短,效率更高,并可减少感染的风险。

  • 标签: 上尿路结石 出血 融合肾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