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20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诊断的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结果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日龄~58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24(5,78)个月。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2例,腋下肿物2例,颈部肿物1例,腹股沟肿物1例,下颌肿物1例,胸腔与腹腔积液1例。8例中,1例为出生后起病,其余均为成人后起病。2例患者起病前有邻近部位的手术史。5例患者行CT扫描检查示肿物为低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无明显强化。7例患者行肿物完整切除术;1例患者曾行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服中链脂肪酸饮食治疗。4例随访3.5(1.3~17.8)年均稳定,2例在术后13、1年后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诊断为鲍温病。结论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先天出现也可后天产生,以女性受累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体表肿物,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20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诊断的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结果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日龄~58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24(5,78)个月。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2例,腋下肿物2例,颈部肿物1例,腹股沟肿物1例,下颌肿物1例,胸腔与腹腔积液1例。8例中,1例为出生后起病,其余均为成人后起病。2例患者起病前有邻近部位的手术史。5例患者行CT扫描检查示肿物为低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无明显强化。7例患者行肿物完整切除术;1例患者曾行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服中链脂肪酸饮食治疗。4例随访3.5(1.3~17.8)年均稳定,2例在术后13、1年后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诊断为鲍温病。结论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先天出现也可后天产生,以女性受累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体表肿物,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诊。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大动脉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677例AAV患者大动脉受累的临床表现、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采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①有大动脉或一级分支受累的AAV患者9例,占同期住院的AAV患者的1.3%,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47岁。② 9例患者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4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4例,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1例。③大动脉受累平均每例3处,主要集中在7处部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3例,头臂干(含颈动脉、锁骨下动脉)4例,腹主动脉2例,腹腔干1例,肾动脉2例,累及肱桡动脉1例,髂动脉及下肢动脉2例,累及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1例。④大动脉病变形式:3例有动脉瘤、动脉扩张和/或夹层,6例有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有动脉周围炎。⑤全身疾病活动情况:发现大动脉受累时,原发病多处于活动期,血管炎活动评分平均(19±11)分,五因子评分平均(1±1)分。AAV脏器受累包括肺受累6例,肾脏受累6例,耳鼻喉受累4例,眼部受累1例,神经系统受累3例,消化道受累1例。⑥治疗和预后:全部患者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置换术。结论AAV以小血管炎为主,也可有大动脉受累,多见于活动期患者,受累部位以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干等为主,可表现为动脉瘤、动脉夹层、动脉狭窄、动脉周围炎等,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在原发病稳定前提下手术处理受累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