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提出应该从青年马克思所持的人类学和存在论(本体论)相结合的实践论哲学立场出发,来具体地解读《巴黎手稿》关于美的规律的三个关键词:尺度、规律和美的规律,认为美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人的对象化劳动的产品(包括艺术产品),只要其外在具体的感性形状、形象、形式既符合这产品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合规律性),又符合人对该产品的衡量尺度(合目的性),它就具有审美的意义;这两种尺度辩证统一的客体表现就是美,主体表现就是美感。

  • 标签: 存在论 实践论 尺度 规律 美的规律
  • 简介:<正>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当代美学如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问题。我的初步看法是,必须首先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现成论思维方式有所超越。如何实现这种超越?我们现在一般都从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那里获得生成论的借鉴。但是,其实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已经包含、渗透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成论思想,而且已经应用到与审美直接相关的论题上

  • 标签: 现代美学 当代美学 对象性 感性活动 《手稿》 人化的自然
  • 简介:<正>为了回答曾簇林教授《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再说》一文对我的批评,我最近撰写了《三论"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问题》与其再商榷;但当时文章还未及发表,就看到了她又一篇批评我的长文《三说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并致朱立元同志》(以下简称《三说》)。仔细拜读了她的文章,觉得新意不多,基本上是对她前一篇文章《再说》的复述,只是论述更为繁琐、庞杂些,逻辑也似乎更为混乱些。本不拟另写文章回应,但考虑到:第一,来而不往非礼也,曾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我,我若置之不理,有拂她的苦心;第二,《三说》毕竟在论述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曾先生 林教授 实践范畴 朱立元 存在和思维
  • 简介:四其次,从阐释学目标和前提条件的不同加以比较。上面已经提到,贝蒂的阐释学目标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比较接近,就是解释者要按照具有客观自主性的解释对象(作者精神的客观化物)的内在逻辑去重新认识、理解它。而伽达默尔明确不同意贝蒂这种认识论的解释目标,相反,提出其本体论阐释学的目标"是要探寻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点.

  • 标签: 伽达默尔 思想资源 文论建设 当代中国 历史比较 现代阐释
  • 简介:西方美育思想史的写作有四个重要问题需要统一认识。首先要对“美育”概念形成一个共识,以此作为编写美育思想史的贯穿思路;其次,要避免用“美学史”或者“美学思想史”的模式来编写“美育思想史”;第三,要区分美育思想史与美育实践史,以思想史为主线,实现美育思想史和实践史的有机结合;最后,对西方美育思想在矛盾、曲折中发展的进程要进行辩证的、动态的把握。

  • 标签: 美育 思想史 写作模式
  • 简介:蔡元培关于美育促进人生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至今仍有启迪意义。“审美教育”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席勒也已经论及美育与人生的关系,只是说得不是很直接而已。在孔子那里,美育乃是成就人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朱熹则把美育与塑造完满心灵、构建美好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王阳明则更重视美育的“化育”即心灵潜移默化的特殊方式,在他的思想中,美育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熏陶感染,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健康地成长。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美育的论著,但是他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看成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这一点,恰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的理论根基。总而言之,美育的途径,是每个人成就、提升、发展自我的必然途径。

  • 标签: 美育 人生 自由 自我发展 途径
  • 简介:“审美”有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当代的审美文化应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同时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当代审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体贴和关怀,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肯定,对人自身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对塑造美好的心灵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审美文化,包括各种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存和命运的关怀,特别应当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

  • 标签: 审美 审美文化 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