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