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在我们生活中各种人工智能产品已经成为常用的科技产品。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同时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本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就如何保证信息和网络的安全进行了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妊娠(AP)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管理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37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中孕期AP患者分别为36例、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与治疗方法、孕囊种植部位、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及预后,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这36例早孕期AP患者的临床特点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为2 594.9 mIU/mL(179.1~173 450.0 mIU/mL);自然妊娠者为34例(94.4%),采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妊娠者为2例(5.6%);1例(2.8%)为AP合并带器妊娠,1例(2.8%)合并宫内妊娠,其余34例(94.4%)仅为AP。②临床表现:35例(97.2%)停经时间为29~76 d,1例(2.8%)停经时间不明;出现不同程度腹痛为33例(91.7%);发生少量阴道流血为26例(72.2%)。③术前诊断结果:对受试者采用超声检查结合血清β-hCG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仅3例(8.3%)被诊断为脾脏妊娠,其中2例于外院被误诊为输卵管妊娠(FTP),并且已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33例(91.7%)未被确诊。④治疗:34例(94.4%)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1例(2.8%)进行开腹脾切除术,1例(2.8%)因腹腔镜手术中手术视野暴露困难,而采取中转开腹脾切除术。⑤术后切除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5例(97.2%)可见妊娠组织;1例(2.8%)未见妊娠组织,但是术后其血清β-hCG值进行性下降,术后14 d降至正常水平。⑥预后: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次(手术后第1~3天)复查血清β-hCG值均明显下降。1例中孕期AP患者的临床特点:①术前超声检查被误诊为宫内妊娠,于本院先后采取药物引产、超声监测下钳夹术均未成功,最终采取开腹探查取胎术,取出一死胎及胎盘。②治疗及预后:该例患者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休克及反复低热等并发症,经输血、抗休克及抗感染等治疗后,逐渐好转,于术后第14天痊愈出院。结论临床对早孕期AP的诊断及其孕囊种植部位的定位较为困难,尤其是种植部位较高、较隐蔽时,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多数早孕期AP患者的孕囊位于盆腔内,主要通过手术探查确诊。对于早孕期AP患者的妊娠终止术,腹腔镜手术值得推荐。超声检查对中孕期AP,易导致误诊。由于AP病情复杂、多变,一旦被误诊,可导致妊娠风险增加,所以应对疑似AP患者加强监护和个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