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原发性眼部淋巴瘤根据累及部位分为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和眼附属器淋巴瘤(POAL)。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是PIOL最常见的形式,是一种侵袭性B细胞恶性肿瘤,被认为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种亚型。因其眼部症状的非特异性而经常导致误诊。恶性细胞的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鉴定是诊断PVRL的金标准。其他辅助检查,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自发荧光已被应用于PVRL的诊断。细胞因子测量和B细胞克隆性以及突变分子的测定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目前PVRL的治疗包括局部放疗,玻璃体内化疗(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根据是否累及非眼部组织选择是否进行全身化疗。眼眶淋巴瘤是POAL的主要形式,绝大多数起源于B细胞。组织病理学亚型和疾病的临床分期是预测预后及选择治疗的最佳指标。在治疗孤立性低级别淋巴瘤时,放射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播散性和高度恶性淋巴瘤,应选择化疗或放疗联合化疗。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9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放疗情况分为敏感组 (50例 )和不敏感组 (40例 ),对两组患者均行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对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放疗前,两组 PV、 BV、 TTP、 PE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放疗后,敏感组 PV、 PE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且 BV、 T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肺癌放疗治疗中效果突出,通过定量评价肿瘤血流灌注改变,可早期预测放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效果。方法以奇偶数字分组的方式,对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本科接诊的46例支气管扩张病患进行分组研究组(n=23)联合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和沐舒坦,对照组(n=23)单用沐舒坦。观察两组用药后咳痰量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连续用药6个月后的咳痰量为(27.14±8.91)ml/d,明显比对照组的(48.73±13.28)ml/d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3%,比对照组的60.87%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积极对支气管扩张病患施以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有助于促进其临床症状的缓解,降低咳痰量,避免急性期加重,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镇静肠镜检查中最常见不良反应腹痛、腹胀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于6家消化内镜中心择期行无镇静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即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检查时间、检查结果、检查过程中腹痛、腹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镇静肠镜检查中腹痛、腹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行无镇静肠镜检查的病例2 394例,其中690例(28.8%)患者出现腹痛,1 151例(48.1%)患者出现腹胀。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超重(OR=1.33,95%CI:1.09~1.62,P=0.005)、肥胖(OR=1.55,95%CI:1.14~2.11,P=0.005)、合并高血压(OR=1.58,95%CI:1.23~2.02,P<0.001)为无镇静肠镜检查后出现腹痛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OR=1.40,95%CI:1.17~1.68,P<0.001)、合并高血压(OR=1.39,95%CI:1.10~1.76,P=0.006)为检查中出现腹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重、肥胖、合并高血压是无镇静肠镜检查中出现腹痛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超重、合并高血压是无镇静肠镜检查中出现腹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进行越橘葡萄籽提取物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方法 采用限量法的雌、雄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在本试验条件下,越橘葡萄籽提取物雌、雄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20.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越橘葡萄籽提取物以0.83g/kg.bw、1.67g/kg.bw、2.50g/kg.bw的剂量经口给予大鼠90天,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结论 越橘提取物和葡萄籽提取物配伍长期食用是安全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就诊、行EUS且EUS分期为T1的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比较EUS与术后病理浸润深度的一致性,计算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并探究影响EUS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共纳入380处病变,EUS发现黏膜内(T1a)病变301处,黏膜下层(T1b)病变79处;术后病理实际浸润深度为T1a病变320处,T1b病变60处。EUS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7.1%(293/380),灵敏度为83.4%(267/320),特异度为43.3%(26/60)。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位于胃上1/3部(OR=2.272,95%CI:1.266~4.080,P=0.006)、病变长径≥20 mm(OR=2.013,95%CI:1.200~3.377,P=0.008)及低分化癌(OR=2.090,95%CI:1.018~4.294,P=0.045)是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分化癌(OR=4.046,95%CI:1.737~9.425,P=0.001)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结论EUS对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影响EUS分期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病变位于胃上1/3部、病变长径≥20 mm及低分化癌,其中低分化癌是EUS过度分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临床不良反应,再总结其防范对策。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3年06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患者,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均出现不良反应,对所有入选患者临床指征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临床不良反应会对患者器官及系统组织造成影响,临床表现涉及到泌尿系统类不良反应、消化系统类不良反应、呼吸系统类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以及神经系统类不良反应等,其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P<0.05)。结论为避免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医护人员要深入了解药品禁忌症以及适应症,并不断优化给药途径、给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橡皮圈腔内牵拉法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直肠内分泌瘤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49例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5月行常规ESD的患者32例(非牵拉组),2018年6月—2019年12月行橡皮圈腔内牵拉ESD的患者17例(牵拉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信息、ESD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牵拉组和非牵拉组在年龄、性别及病变大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13.76±5.71)min,非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22.99±10.32)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1)。牵拉组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非牵拉组有3例出现穿孔,但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橡皮圈腔内牵拉法辅助ESD,可以安全完成ESD操作并有效提高剥离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部CT平扫在大叶性肺炎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198例大叶性肺炎患者,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诊治,对所有患者行胸部CT扫描检查,分析患者的病情及诊疗进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胸部CT扫描结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溶解消散期患者占比升高,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患者占比降低,(P<0.05);治疗后,胸部CT平扫结果显示有129例(65.15%)患者高密度暗影面积缩小70%以上。有25例(12.63%)患者高密度暗影面积缩小,有44例(22.22%)患者高密度暗影基本消失。结论:临床上对大叶性肺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胸部CT平扫,能够帮助诊断人员及治疗人员进一步明确患者肺部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从而准确评估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可帮助治疗医师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部CT平扫在大叶性肺炎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198例大叶性肺炎患者,均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诊治,对所有患者行胸部CT扫描检查,分析患者的病情及诊疗进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胸部CT扫描结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溶解消散期患者占比升高,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患者占比降低,(P<0.05);治疗后,胸部CT平扫结果显示有129例(65.15%)患者高密度暗影面积缩小70%以上。有25例(12.63%)患者高密度暗影面积缩小,有44例(22.22%)患者高密度暗影基本消失。结论:临床上对大叶性肺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胸部CT平扫,能够帮助诊断人员及治疗人员进一步明确患者肺部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从而准确评估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可帮助治疗医师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棘突长度与颈椎运动及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节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单责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治疗37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00例,女175例;年龄(50.72±9.39)岁(范围40~60岁)。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颈椎棘突长度、C3~C7曲度及活动度、节段活动度,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判定责任节段。对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分析颈椎棘突长度的个体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椎棘突长度与颈椎运动间的关系。根据有较大个体差异的颈椎棘突长度及对应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情况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得出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进行分组,应用χ2检验及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排除年龄、性别及其他解剖因素的干扰,并比较组间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节段的差异,从而分析颈椎棘突长度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节段的关系。结果C6棘突长度为(27.82±6.01)mm,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颈椎棘突长度与节段活动度测量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均P>0.05),C6棘突长度与C6,7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38,P< 0.001),其余棘突长度与节段活动度无相关。C6棘突与C7棘突长度比值(C6/C7)为0.49~1.01,通过ROC曲线确定C6/C7最佳临界值为0.76,以此界值进行分组,即C6/C7<0.76组和C6/C7≥0.76组。相较于C6/C7≥0.76组,C6/C7<0.76组显示更大的C6,7节段活动度(10.11° vs 7.10°,t=7.385,P< 0.001)及更高的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41.57% vs 22.01%,χ2 = 16.642,P< 0.001,OR= 2.521),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颈椎椎体矢状径、颈椎椎管矢状径、其余棘突长度、C3~C7曲度及活动度、其余节段活动度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6棘突长度与C6,7节段活动度、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有明显相关性,C6棘突长度可作为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预测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表现,通过联合白光内镜及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检查提高EG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术前怀疑EGC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灶特征及术后病理等信息,分析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的模型。结果195例患者(207处病灶)纳入研究。207例病灶以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8处)及测试组(69处)。在建模组,病灶位于胃上1/3(OR=12.949,95%CI:2.148~78.070,P=0.005),胃中1/3(OR=7.534,95%CI:1.044~54.360,P=0.045),病灶长径>2 cm(OR=6.828,95%CI:1.657~28.136,P=0.008)及存在扩张血管(OR=6.856,95%CI:1.577~29.805,P=0.010)是病灶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S)(病灶位于胃上1/3、病灶位于胃中1/3、病灶长径>2 cm、存在扩张血管各为5分、4分、4分、4分)。在建模组及测试组,DPSS预测病灶黏膜下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CI:0.809~0.960)及0.799(95%CI:0.684~0.914)。界值为8分时,建模组及测试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3%、71.4%,特异度分别为76.2%、74.5%。结论联合普通白光内镜及ME-NBI建立的DPSS可以较好地预测EGC浸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