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简介:不久前,教育部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针对前一段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偏颇,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应该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中强调对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质,加强相关的语文训练。但也有许多人对语文的“工具性”地位持有不同看法。为此,本刊转载了中学教师杨先武、主编陈金明的不同观点的两篇文章,供语文界同行教学研究参照。
简介: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严重。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以审视的态度认识生活并用批判的眼光去辨识真假是非,而是以固定的套路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从而导致“假大空”泛滥。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摆脱僵化的作文训练模式,把思辨性表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时,就会在写作上发生质的变化。
“一老”语文教育“工具论”评析
走出语文教育“工具论”的窠臼——也谈读“三老”著作的体会
思辨性表达让作文绽放异彩——从一篇“另类”学生作文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