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巴西苏木素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巴西苏木素。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合成的巴西苏木素对膀胱癌T24细胞和BI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巴西苏木素对两种细胞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巴西苏木素对两种细胞的细胞质分裂调控蛋白1(PRC1)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检测显示,巴西苏木素可明显抑制膀胱癌T24和BIU87细胞的增殖,其对T24细胞和BIU87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9.9 µg/ml和5.1 µg/ml;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显示,巴西苏木素可下调两种细胞中PRC1蛋白的表达,并经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得到了验证。结论巴西苏木素可能通过下调PRC1表达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苏复宁洗液(SFN)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锥虫蓝拒染法观察2 mg/ml SFN作用不同时间(20、40、60、80、100 min)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8.0、12.0、18.0、27.0、40.5 μg/ml)SFN作用48 h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SFN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IC50 SFN分别处理T24细胞24、48、72 h,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采用接种T24细胞的方法分别制备裸鼠皮下和腹腔移植瘤模型(各30只),接种24 h后将两种动物模型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即对照组(仅用0.9% NaCl注射液处理)、200 mg/kg SFN组、300 mg/kg SFN组、400 mg/kg SFN组、丝裂霉素组,对照组和不同浓度SFN组连续腹腔注射6 d,丝裂霉素组每5 d注射1次,共2次。每周测量皮下移植瘤裸鼠移植瘤体积,4周后解剖,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统计腹腔移植瘤模型裸鼠存活时间,并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锥虫蓝拒染实验结果显示,2 mg/ml SFN作用20、40、60、80、100 min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17.83±1.56)%、(48.95±1.34)%、(67.46±1.44)%、(75.48±2.12)%、(89.4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213.264,P<0.01)。MTT实验结果表明,SFN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8 h的IC50值为(14.36±0.35)μg/ml。14.36 μg/ml SFN处理24、48、72 h后,T24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9.5±0.9)%、(50.6±0.7)%、(7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044.206,P<0.01)。裸鼠接种T24细胞4周后,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瘤体积和瘤质量均低于对照组[瘤体积:(0.925±0.136)cm3、(0.833±0.171)cm3、(0.652±0.117)cm3、(0.482±0.120)cm3比(1.231±0.210)cm3,瘤质量:(1.56±0.20)g、(1.42±0.21)g、(1.19±0.22)g、(0.97±0.16)g比(1.98±0.3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153,P<0.01;F=17.325,P<0.01);其中400 mg/kg SFN组瘤体积和瘤质量与丝裂霉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8,P=0.069;t=1.739,P=0.09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移植瘤模型抑瘤率分别为20.94%、28.28%、39.66%、51.1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腹腔荷瘤裸鼠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32.7±3.2)d、(34.0±4.5)d、(34.3±2.3)d、(35.3±2.0)d比(21.7±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79,P<0.01),生命延长率分别为50.76%、56.90%、58.42%、63.04%。结论SFN能够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对其荷瘤裸鼠具有抗肿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胃癌的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动物模型,探讨化疗药物在该模型中的抑瘤效果。方法将人胃癌组织接种于NOG小鼠两侧腋窝皮下,传3代。挑选第3代NOG小鼠肿瘤组织,接种于21只重度联合免疫缺陷-非肥胖糖尿病(SCID-NOD)小鼠左腋皮下,建立胃癌PDX小鼠模型。将接种后的小鼠分为对照组(仅用0.9%氯化钠注射液处理)、奥沙利铂组、顺铂组、紫杉醇组、氟尿嘧啶组、替吉奥组、卡培他滨组,每组3只,给予相应药物。记录不同时间小鼠存活情况、瘤体积及瘤质量,给药第61天后处死小鼠,评价6种化疗药物对该胃癌PDX模型的肿瘤抑制效果。结果胃癌组织传3代后PDX动物模型传瘤稳定性提高,肿瘤生长初期均一性良好。该模型用药前期对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卡培他滨较为敏感,第31天的肿瘤生长抑制指数(TGI)分别为63.37%、52.11%和78.48%;用药末期,模型对卡培他滨的敏感性最好,第61天TGI为59.22%,抑瘤率为58.65%。用药后TGI曲线显示,紫杉醇对模型无明显抑瘤效果,顺铂抑瘤效果最差,模型对替吉奥的耐受性较差。结论成功建立胃癌PDX动物模型,卡培他滨对其抑瘤效果最好。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针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采用肝部分切除联合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或胆肠吻合手术方式,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肝胆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40例/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观察组患者则联合肝叶或肝段切除方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比较两组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则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组间比较则观察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对于合并胆管狭窄的肝胆管结石采用联合肝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明显减少结石残留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