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138例于我院接受PICC静脉输液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9月为时间点分为对照组(n=69)、研究组(n=69),分别实施常规护理、静脉治疗护理小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为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 120例新生儿进行实验,在参照随机性原则的情况下,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 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的新生儿借助于静脉留置针进行护理,从而对两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留置时间进行全面对比。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各项实验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时候,静脉留置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使护理质量较为良好,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逐步提升。因此,此种护理方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应被人们进行广泛推行。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护理 刚出生 2-28d的新生儿对于静脉注射是较为依赖的,通过静脉点滴注射,将新生儿需要的养分补给传输到其体内 [1-2]。如果采用频繁穿刺注射形式,会造成新生儿的皮肤受损,为了保障新生儿的静脉注射顺利,采用留置针输液形式,能够保障新生儿的输液安全,并且能够减少输液过程中的穿刺拔针,减少了新生儿的疼痛,降低血管损伤 [3]。现今伴随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静脉留置针技术被护理人员广泛实行,它能够使患者的疼痛程度逐步降低,心情处于良好的状态中,并能够使病人血管受到较少的侵害;同时,护士在运用较少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便能够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如能够使液体被充分利用 [4-6]。现选取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我院 120例新生儿进行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 -2017年 12月 120例的新生儿进行实验,在参照随机性原则的情况下,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 60例。对照组中的新生儿男 70例,女 50例,年龄( 3-27) d,平均年龄( 4.52±6.81) d;实验组中的新生儿男 75例,女 45例,年龄( 4-29) d,平均年龄( 4.48±6.53)。两组新生儿的年龄、性别等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新生儿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消毒,排气选择血管,固定新生儿头部,将穿刺的进针角度合理控制在 5~ 10°,可见回血后,将针头放平,并将针并进行固定,将止血带与调节器放开,当滴注液体通畅后,以医用胶带固定针头,并且为了保障输液顺畅,应将新生儿肢体固定。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采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选用美国 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7]。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穿刺置管,穿刺部位为新生儿额头静脉、耳后静脉、手背静脉和前臂中下段静脉。对新生儿进行常规穿刺血管检查,待消毒结束后,按照 30°穿刺施针,将针头刺进 2mm后用套管固定,同时放开止血带保持滴注液体通畅,以透明胶带将留置针与延长管固定,将新生儿的对应信息填写到卡片上 [8]。( 2)封管,以生理盐水注射液封管法作为整个留置针处理中的封管方法,在静脉注射结束后,拿掉输液器,将 3ml的封管液推注至静脉中,控制封管液更换时间为 12h/次 [9]。( 3)留置期护理,按照新生兒静脉留置中的要求,将留置时间控制在 3-5d,用碘伏和乙醇为新生儿穿刺周围皮肤消毒, 1d/次, 5d为一个疗程。( 4)拔针,保持针刺血管与管套针平行,缓慢将留置针拔出,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 2min后观察无出血现象即可完成拔针操作。 1.3 判断标准 对两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情况、堵塞情况、并发症产生的概率、留置时间进行全面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在获得数据的情况下,运用 spss14.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运用 x2对计数资料实施检验,运用 t对计量资料实施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堵塞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通过实验可知,实验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堵塞率、并发症出现的频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兩组新生儿护理后留置时间的对比 通过实验可知,实验组新生儿护理后的留置时间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护理人员已经重视此种护理方法的重要性,其在运用此种方法的过程中,将能够使患儿的痛苦程度逐步降低,同时,医护人员运用较少的工作时间,便能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10-11]。静脉留置针虽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位,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时候,需注意一些事项,如护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知晓标准的进行穿刺的方法,并且应保证周围环境处于清洁的状态中,进行一系列的无菌操作流程 [12-15]。此外,护士应具有负责任的心理与关怀的态度,对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了解,在对不同患儿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运用最佳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并且护士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应将穿刺针的位置妥善的进行处理,不应使其处于脱落的状态中,新生儿在出生的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具有较高的不适应性,会具有害怕与畏惧的心理,在其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如在进行逐步哭闹的时候,便使针头脱落情况发生的频率处于逐步升高的状态中 [16-18]。 此种情况应获得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其在对新生儿进行密切监管的过程中,应不断的对留置针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使患儿处于健康的成长状态中。护士在医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时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职责,并与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使家长的心情处于舒畅的状态中。其在与家长进行反复沟通的基础上,便有可能使家长对护士具有高度的信任感,使家长与护士处于良好的相处氛围中,医闹现象发生的频率将会逐步降低 [19-21]。如果在家长进行良好配合的情况下,将能够使护理过程处于顺利的状态中,新生儿的康复时间逐步缩短,出院时间也将提前 [22-24]。此外,护士不仅负责新生儿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同时也负责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在具有良好相处模式的基础上,家长对护士会具有较高的认可程度,当患儿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会及时与护士进行沟通交流。并且患儿在具有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护士应对其进行实时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将能使护理过程处于积极地发展趋势中 [25]。因此,针对患儿幼小的特点,护士应妥善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处理,从而将能使患儿身体获得显著好转,家长对护士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时候,静脉留置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使护理质量较为良好,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逐步提升。此种护理方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应被人们进行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迪丽斯燕 ·阿不都克里木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J].中外医疗, 2013, 32( 11): 169-170. [2]赵吉义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32( 6): 273-273. [3]张倩倩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1): 171-172.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以及护理体会。方法使用随机抽样法在本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抽选出病例数80例进行研究,将这8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随机性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例数各40例。对照组乳腺癌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乳腺癌患者预见性护理服务,对比两组乳腺癌根治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对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供肝左静脉分型及其相应的重建方式对患儿活体左外叶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O)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术的65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9例,女性344例,年龄7.0(6.0,10.0)个月,年龄范围3~121个月。根据术前供者腹部4期增强CT的评估结果及术中流出道重建方式,将患儿分为3组:Ⅰ型组(n=514),单只开口,供受体直接吻合;Ⅱ型组(n=118),两个相邻的开口,术中先行血管成型再吻合;Ⅲ型组(n=21),两个距离较远的开口,术中行间置血管延长后成型吻合或两支静脉分别吻合。比较3组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后HVOO发生率、移植物及受者术后生存情况。采用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随访。结果Ⅲ型组患儿的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均小于Ⅰ型组和Ⅱ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3例受者术后HVOO发生率为4.59%(30/653),Ⅰ、Ⅱ、Ⅲ型组HVOO发生率分别为4.1%(21/514)、5.1%(6/118)和14.3%(3/2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组移植后患儿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8%和97.0%,Ⅱ型组1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4.2%,Ⅲ型组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6.9%,Ⅰ型组与Ⅲ型组受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Ⅰ型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4%和96.9%,Ⅱ型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9%和92.5%,Ⅲ型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6.9%,Ⅰ型组与Ⅱ型组术后移植物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肝左静脉解剖分型差异性大,绝大多数变异可通过将两分支血管成型为共同开口后再吻合这一方式重建流出道。针对左外叶移植物肝静脉罕见变异分型,选取合理的血管重建术式,可降低术后HVOO发生率,改善移植物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效的护理救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入院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人制宜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救助及人文关怀,并同时对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急救效果、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全程追踪观察与记录,最后对相关数据的进行充分的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有67例患者成功治愈出院,1例由于同时出现心律失常经过积极的抢救无效死亡,成功率达到98.5%,死亡率仅为1.5%,并发症发生率为1.5%,且护理满意度高于不满意(P<0.05)。结论科学、有效、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救助措施及人文关怀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存活率,达到成功急救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门静脉狭窄(PV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PV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29例LDLT病例中,LDLT术后PVS总体发生率为6.8%(29/429),首次发生PVS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7 d~14个月)。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39)、术中门脉多次吻合(P=0.000)、置入间置血管(P=0.003)及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与LDLT术后PVS的发生相关。通过多变量分析显示:受者性别(P=0.019)、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是引起LDLT术后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患儿、术中门脉血栓形成是儿童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受者在术后随访复查中,尤须重视PVS的筛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降低受者因PVS导致移植失败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共情护理,观察该种护理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的肺结核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共情护理和基础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护理后SDS指标、SAS指标对照中,一组分别是29.14±3.85(分)、30.09±4.01(分),二组分别是38.73±4.68(分)、40.33±5.02(分),(t=8.834,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治疗依从率对照中,一组为88.23%,二组为64.70%,(x2=21.197,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共情护理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一站式治疗期间围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研究者医院心内科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30例心房颤动患者,入院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均接受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治疗,并辅以围术期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100.00%。且术后持续随访6个月,仅2例患者复发心房颤动。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治疗中,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还可改善其预后,减少复发,且患者对该护理的满意度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