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分布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包括住院例数、感染例数、感染例次数、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线性相关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年内骨科共收治患者104 769例,总医院感染例次为2 662例次,总例次感染率为2.54%。2015年至2019年的例次感染率分别为3.87%(728/18 790)、3.49%(682/19 562)、2.15%(451/21 006)、2.06%(446/21 627)、1.49%(355/23 784),呈逐年下降趋势(χ2=319.0,P<0.01)。感染部位中,手术部位感染930例次(34.94%),皮肤和软组织感染784例次(29.45%),呼吸系统感染615例次(23.10%)。手术部位、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占比有逐年下降趋势(χ2=7.155、8.379、4.921,P= 0.007、0.004和0.027)。其中,表浅切口、下呼吸道感染的占比有下降趋势(χ2=4.024、15.550,均P<0.05),而深部切口、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占比有上升趋势(χ2=27.903、3.919,均P<0.05)。共分离出病原微生物1 8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65株(46.23%),革兰阴性菌934株(49.92%),真菌72株(3.85%)。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为485株(25.92%);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为166株(8.87%);真菌中最常见的是白念珠菌,为38株(2.03%)。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总检出的病原微生物中的占比均无明显线性趋势(均P>0.05),而真菌的占比有逐年下降趋势(χ2=4.454,P=0.035)。粪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嗜水气单胞菌的占比有逐年上升趋势,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白念珠菌的占比有逐年下降趋势(χ2=5.639、1.594、18.500、4.458、6.562,均P<0.0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逐年检出率均无明显线性趋势(χ2=0.004、2.568、0.200、0.165,均P>0.05)。5年间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骨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变化大。深部切口、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感染率逐年增高,粪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有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在防控上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神经元Tau蛋白与磷酸化-Tau(p-Tau)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仅建模不制造损伤)组(n=48)及SCII(制造SCII模型)组(n=48)。建模后均于3、6、12、24、48、72 h(n=8)取L4~L5节段脊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脊髓神经元凋亡情况,并比较假手术组与SCII组间及同一个组内各个时间点Tau蛋白、p-Tau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细胞完整,灰质部分细胞密集,少数细胞内可见Tau蛋白表达,细胞核周及细胞质少量丝状p-Tau蛋白表达,Tau蛋白和p-Tau蛋白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I组凋亡细胞间可见散在的Tau蛋白阳性表达,未凋亡细胞内可见明显的强阳性表达;Tau蛋白表达量在损伤后逐渐增加,48 h达到峰值,72 h趋于平稳;除72 h外,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I组在各凋亡细胞细胞质间可见条索状及片状p-Tau蛋白阳性表达;p-Tau蛋白表达量在6 h内迅速增高,6 h后未见明显变化,其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CII组的Tau蛋白和p-Tau蛋白表达量组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I后6~48 h内调控Tau蛋白和p-Tau蛋白的表达有望减轻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