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管癌栓中间细胞/癌细胞比值、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经系统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7例pT1~4N1~3M0期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55.2个月(16.8~69.6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脉管癌栓中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目,计算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及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采用Ward法分别对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进行聚类,得到低比值和高比值两类。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67例患者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的M(P25~P75)分别为0.025(0.015~0.063)和0.023(0.015~0.036)。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有关(χ2=10.210、6.210、64.315、56.901、19.771,P=0.001、0.045及P均<0.001),但与ER、PR、HER-2、Ki67表达及神经侵犯无关(χ2=3.148、2.260、3.187、0.145、1.384,P=0.076、0.133、0.074、0.704、0.240);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肿瘤大小、ER表达、神经侵犯、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脉管浸润和HER-2表达有关(χ2=7.487、6.680、8.439、13.002、25.856、31.394、19.771、27.921,P=0.024、0.010、0.004及P均<0.001),但与PR、Ki67表达无关(χ2=3.616、1.183,P=0.057、0.277)。聚类后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均有关系(χ2=47.300,P<0.001;χ2=14.260,P=0.001),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仅与ER表达有关(χ2=5.136,P=0.023)。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均与乳腺癌患者DFS率相关,比值越高者DFS率越低(预后越差)(χ2=24.124、18.746,P均<0.001)。结论脉管癌栓中间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高的患者预后不良,此比值可作为评价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间质细胞 巨噬细胞 乳腺肿瘤 存活率 预后 脉管癌栓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源化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的功能。方法收集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T细胞,行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慢病毒感染,制备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T细胞,采用细胞计数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m-6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乳酸盐脱氢酶法检测对照CD3+ T细胞、人源化及鼠源CD19 CAR-T细胞细胞杀伤活性。将30只Nalm-6细胞荷瘤裸鼠采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化CAR-T细胞、鼠源CAR-T细胞和对照CD3+ T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眦静脉血Nalm-6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比例和CD19 CAR-T细胞占T细胞比例。观察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体外培养24 h,鼠源和人源化CAR-T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8.50±0.93)%和(80.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3, P<0.001);共培养48 h时,分别为(91.38±1.41)%和(148.13±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5.364, P<0.001)。效靶比为1∶1时,共培养24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共培养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1时,共培养24和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均P<0.01)。CAR-T细胞治疗第7天,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Nalm-6细胞比例下降至最低;21 d后,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体内Nalm-6细胞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细胞组(P21 d=0.001, P28 d<0.001, P35 d<0.001)。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和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比例均于CAR-T细胞治疗第7天达到峰值,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高于鼠源CAR-T细胞组(P7 d=0.002)。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于第14天消失,人源化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至第21天消失。鼠源CAR-T细胞组和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裸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2,P<0.001)。结论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比鼠源CD19 CAR-T细胞增殖能力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体内存留时间长,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会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鼠源 人源化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杀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源化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的功能。方法收集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T细胞,行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慢病毒感染,制备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T细胞,采用细胞计数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m-6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乳酸盐脱氢酶法检测对照CD3+ T细胞、人源化及鼠源CD19 CAR-T细胞细胞杀伤活性。将30只Nalm-6细胞荷瘤裸鼠采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化CAR-T细胞、鼠源CAR-T细胞和对照CD3+ T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眦静脉血Nalm-6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比例和CD19 CAR-T细胞占T细胞比例。观察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体外培养24 h,鼠源和人源化CAR-T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8.50±0.93)%和(80.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3, P<0.001);共培养48 h时,分别为(91.38±1.41)%和(148.13±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5.364, P<0.001)。效靶比为1∶1时,共培养24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共培养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1时,共培养24和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均P<0.01)。CAR-T细胞治疗第7天,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Nalm-6细胞比例下降至最低;21 d后,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体内Nalm-6细胞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细胞组(P21 d=0.001, P28 d<0.001, P35 d<0.001)。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和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比例均于CAR-T细胞治疗第7天达到峰值,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高于鼠源CAR-T细胞组(P7 d=0.002)。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于第14天消失,人源化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至第21天消失。鼠源CAR-T细胞组和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裸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2,P<0.001)。结论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比鼠源CD19 CAR-T细胞增殖能力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体内存留时间长,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会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鼠源 人源化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杀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okemon蛋白与P14ARF-MDM2-p53通路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5例NSCLC患者为NSCLC组。同时,将癌旁正常支气管断端组织29例及肺炎组织25例分别作为支气管对照组和肺泡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中Pokemon、P14ARF、MDM2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各蛋白间的相关性。结果Pokemon、MDM2、p53蛋白在NSCLC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支气管对照组和肺泡对照组(P值均<0.01),P14ARF蛋白在NSCLC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支气管对照组和肺泡对照组(χ2=25.39,P<0.01)。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分化程度相关(P=0.02、0.03)。在NSCLC组中,Pokemon与P14AR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r=-0.58,P<0.05),P14ARF与MDM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r=-0.51,P<0.05),MDM2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86,P<0.05)。结论Pokemon通过P14ARF-MDM2-p53通路在NSCLC发病过程中发挥癌基因作用。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组织化学 Pokemon P14ARF MDM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38例N1期NSCLC患者资料,男79例,女59例,年龄26~81(59±10)岁。分别依据以肺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分期方案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分期,其中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分为肺门组(第10、11组,mN1b)(36例)及肺内组(第12~14组,mN1a)(102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复发风险及生存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种分期方法在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差异,评估两者对具有不同疾病复发和生存风险的患者进行分期的有效性。结果根据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其亚组间(mN1a组比mN1b组)5年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5%比35.7%、81.2%比56.0%,均P<0.05),而根据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其亚组间D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期提示改良N1分期对于DFS(HR=1.814,95%CI:1.005~3.275)及OS(HR=3.919,95%CI:1.918~8.009)均为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并非DFS(HR=1.360,95%CI:0.767~2.412)及OS(HR=1.620,95%CI:0.839~3.131)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依据N1期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可以有效预测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且优于AJCC第八版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病理学N1 TNM分期 改良N1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