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人员例数一共为100例,治疗时间为2016年9月~2017年9月,分为两组进行比对,采用常规全麻方案的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镇静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极小,p>0.05。结论胫骨骨折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人员例数一共为 100例,治疗时间为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分为两组进行比对,采用常规全麻方案的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镇静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p< 0.05,但是,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极小, p> 0.05。结论:胫骨骨折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拟诊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斑秃、白癜风的患儿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患儿NF1基因的变异,并用Sanger测序法对其核心家系成员的相应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患儿NF1基因检测出1个新的c.1885G>A(p.Gly629Arg)错义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在公共数据库中未检索到该变异位点。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c.1885G>A错义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S1+PS2+PM2+PP3+PP4)。结论NF1基因c.1885G>A变异可能为这例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NF1基因的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P值均<0.05)。结论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病人麻醉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本院行腹部手术的68例病人,信封法任意纳入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n=34)。两组均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麻醉,其中低剂量组使用0.25μg/(kg·h),高剂量组使用0.50μg/(kg·h),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高剂量组病例的异丙酚用量、麻醉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相对较低,与低剂量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低剂量组出现8例不良反应,低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更高(p<0.05)。结论:腹部手术中建议应用0.50μg/(kg·h)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可缩短病患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异丙酚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行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临床成效。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病患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5例。参照组予以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研究组在此前提下,加用舒芬太尼开展麻醉,观察对比两组病患负面反应出现率。结果 研究组病患负面反应出现率显著低于参照组病患负面反应出现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病患依靠小剂量罗哌卡因结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复合麻醉,能够获得突出的麻醉成效,负面反应出现率较小,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