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MRI不同影像组学方法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LARC)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RT)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nCRT后行根治手术的76例LARC患者病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pCR组(n=38)及非pCR组(n=38)。在治疗前高分辨率T2WI序列图像上分割病灶、肠段及系膜脂肪感兴趣容积(volume of interest, 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分别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s regression, LR)、二次判别分析(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Q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器建立病灶、肠段、系膜脂肪、combine1(病灶+系膜脂肪)、combine2(肠段+系膜脂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五折交叉验证方式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并筛选最优模型。结果用于建立病灶、肠段、系膜脂肪、combine1、combine2模型的特征数量分别为6、7、7、8、7个,在15个模型中,采用病灶+系膜脂肪特征建立的LR模型性能最佳,其平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F1分数、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分别为0.857(0.647~1.000)、81.2%(59.5%~96.0%)、78.2%(36.7%~95.5%)、86.4%(47.0%~98.7%)、82.3%(66.3%~95.7%)。结论基于治疗前MRI不同影像组学方法可实现对LARC患者nCRT后pCR的无创预测,且病灶+系膜脂肪特征的LR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义长链非编码RNA(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N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月龄,体重200~260 g,采用左侧L5-6脊神经结扎法制备NP模型。实验Ⅰ 取大鼠5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8)、NP组(n=24)和BDNF组(n=24)。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双侧杏仁核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NP组和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时随机取8只大鼠、Sham组于假手术模型制备后处死,取脑组织,分离杏仁核,ELISA法检测杏仁核BDN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杏仁核BDNF阳性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杏仁核BDNF-AS的表达。实验Ⅱ 取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NP组、BDNF组和siRNA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BDNF组和siRNA组双侧杏仁核分别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或siRNA-BDNF-AS 50 nmol。于模型制备前(T0)、制备后4 d(T1)、7 d(T2)、14 d(T3)、21 d(T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最后1次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NP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降低,BDNF-AS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升高,BDNF-AS表达下调(P<0.05)。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NP组、BDNF组和siRNA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升高(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和siRNA组T1~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降低(P<0.05)。结论大鼠NP发生机制可能与杏仁核BDNF-AS表达上调,抑制BDNF合成,促进脊髓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治疗Ⅲ期巨块型子宫颈癌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4例巨块型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对照组采用溶剂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1个月时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92.9%(39/42)、35.7%(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67,P<0.01)。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9.5%(25/42)、38.1%(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P=0.049)。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为33.3%(14/42),低于对照组的54.8%(2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P=0.048);两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治疗Ⅲ期巨块型子宫颈癌的近期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COPD疾病知晓情况等基线数据,为老年CO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5月29日至2016年6月23日,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个地区常住居民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呼吸道症状、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史、肺功能检查等共调查701例,35例存在基本资料缺失和肺功能。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疆地区老年COPD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66例COPD患病率为36.5% COPD 36.5%(243例),男性44.9%(160/356),女性26.8%(83/310)。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牧民、吸烟、慢性呼吸道症状等是COPD重要影响因素。总体人群COPD疾病知晓率为0.8%(2/243)。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466,95%CI:1.663~3.656,P<0.01)、70~79岁(OR=1.652,95%CI:1.147~2.377,P<0.01)、牧民(OR=2.798,95%CI:1.868~4.189,P<0.01)和慢性呼吸道症状(OR=2.321,95%CI:1.482~3.634,P<0.01)为COP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COPD患病率高,疾病知晓率低,不同民族COPD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男性、年龄、牧民和慢性呼吸道症状是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老年COPD患病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可有效地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肛门成形术的肛门闭锁新生儿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T组采用传统盲探法行骶管穿刺,U组在超声引导下骶管穿刺。穿刺成功后均注射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2组患儿一次骶管穿刺成功情况、穿刺时间、骶管阻滞成功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U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时间缩短(P<0.05),U组骶管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在超声下可见新生儿骶尾内容物及硬膜囊的终止处。T组出现1例穿刺针内回血,U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优于盲探骶管阻滞。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各级医疗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以便更好地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方法于2020年3月12—13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186所医疗机构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基本情况、预案应用及修订情况等。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组之间连续变量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医疗机构中,有77.53%设立了独立的感染防控部门,87.30%的机构人员配备数量符合规范要求。82.80%的机构既往有呼吸道类传染病预案,但98.05%的机构在本次疫情期间修订了预案,新增及修订感染防控流程平均10.85项。仅30.11%的机构预案有明确的预警级别。结论应着力开展疫情防控中感染防控预案体系建设,完善感染防控在应急防控体系中的技术支撑;加强分级预警分级响应,体现预案科学性;定期开展演练,及时修订完善,保障预案可适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iR-21在脓毒症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表达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组)、脓毒症组(S组)、miR-21抑制剂组(MI组)和miR-21抑制剂+TRPM2阻断剂Gd3+组(MIG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于CLP前12 h,MI组和MIG组分别尾静脉注射miR-21抑制剂和miR-21抑制剂+TRPM2阻断剂组Gd3+。于CLP后24 h时取颈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计算氧合指数;随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光镜下行肺损伤评分,确定湿重/干重(W/D)比值,采用qRT-PCR法检测miR-21和TRPM2的mRNA表达,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MDA和SOD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和TNF-α的浓度。结果与SH组比较,其余3组氧合指数和肺组织SOD活性降低,肺组织W/D比值、肺损伤评分、MDA含量、血清IL-6、IL-8和TNF-α浓度升高,S组肺组织miR-21 mRNA表达上调,TRPM2 mRNA表达下调(P<0.05);与S组比较,MI组氧合指数、肺组织SOD活性和血清IL-6、IL-8和TNF-α浓度升高,肺组织W/D比值、肺损伤评分、MDA含量降低,MI组和MIG组肺组织miR-21 mRNA表达下调,TRPM2 mRNA表达上调(P<0.05);与MI组比较,MIG组氧合指数和肺组织SOD活性降低,肺组织W/D比值、肺损伤评分、MDA含量和血清IL-6、IL-8和TNF-α浓度升高,肺组织TRPM2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miR-21表达上调,TRPM2表达下调参与了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确放疗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调强放化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模式、复发部位与放化疗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06-2014年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482例,其中125例治疗局部区域复发,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法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全组复发患者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46.4%、14.7%,中位生存期23.40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2.96个月,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1.50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0%、23.0%、10.0%。原发灶复发67例(53.6%)、区域淋巴结复发21例(16.8%)、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复发28例(22.4%)、对侧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复发9例(7.2%),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96、24.76、23.23、18.66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49%、52%、46%、11%(P=0.000、0.004、0.008)。6例(4.0%)患者靶区外孤立淋巴结复发,其中5例位于锁骨上区域,1例(0.8%)野外孤立淋巴结复发。结论局限期SCLC放化疗后局部失败部位主要为肺原发灶,更好的分割剂量和靶区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