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移植术后康复期护理经验,提高康复期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03年8月至2017年1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37例终末期心脏病移植患者,男30例,女7例,年龄(46±20)岁,年龄范围为26~66岁。所有手术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采取同种异体心脏原位移植术,术后返回重症监护移植病房进行护理。结果5例患者在移植手术后4~9 d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例病死、4例放弃治疗出院。余32例患者,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肾功能恢复康复出院;2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约2周情绪逐渐平稳康复出院;27例患者术后病情平稳顺利康复出院,目前最长生存期者13年,且患者能参与日常工作及社会活动。结论心脏移植术后康复期病情监护、心理护理、感染控制及健康教育等是心脏移植术后康复出院的重要环节,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增加其恢复健康的信心,使患者远期存活率不断提升,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例早期移植物肝脏失功能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替代疗法在此类患儿中的临床意义。例1原发病为胆道闭锁,例2原发病为尼曼匹克病,2例患儿肝移植术后均出现移植物肝脏失功能和多脏器功能不全。术后2 d启动间断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方案,经1周干预后2例患儿均成功逆转了急性期的多脏器功能不全,肝功能得到恢复。儿童肝移植术后可尝试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这一技术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并可改善继发的多脏器功能不全。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MDSC的变化规律及MDSC在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手术的30例受者术前及术后1、7、14、30、90 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的细胞比例;以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肺部感染组和急性排斥组外周血MDSC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以移植术前1 d水平[(2.02±1.90)%、(0.39±0.30)%、(1.63±1.48)%]作为基线,肾移植受者外周血MDSC、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o-MDSC)、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水平均于术后1 d大幅度上升[(6.76±4.85)%,(1.21±0.85)%,(5.55±3.01)%]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达到峰值后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0 d时降至术前水平[(2.01±1.84)%、(0.53±0.36)%、(1.49±1.01)%],随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至90 d时MDSC比例高于移植前水平[(2.34±1.38)%、(0.68±0.39)%、(1.67±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Mo-MDSC于术后1 d显著低于对照供者[(1.21±0.85)%比 (2.19±1.08)%,t=2.95,P<0.05],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0.56±0.48)%比 (0.31±0.21)%,t=1.586,P<0.05];G-MDSC术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供者[(1.99±1.01)%比 (1.04±0.46)%,t=2.885,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正常人[(1.79±1.48)%、(0.34±0.29)%]、尿毒症患者[(1.92±1.58)%、(0.39±0.29)%]及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受者[(2.36±2.30)%、(0.62±0.42)%],肾移植术后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与Mo-MDSC[(3.80±3.47)%、(1.90±1.72)%]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DSC两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外周血MDSC与G-MDSC[(1.28±1.18)%、(0.89±0.75)%]明显降低,与术后肾功能稳定组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3、3.785,P<0.05),与正常人、尿毒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MDSC[(0.47±0.53)%]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受者体内MDSC扩增早期受手术炎性反应影响,后期和免疫抑制及免疫稳态形成密切相关;Mo-MDSC主要发挥抑制受者炎性反应,而G-MDSC的动员与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更为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肺骤停直接原因分为心律失常和非心律失常2个亚组,比较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部分PICU内心肺骤停发生率为3.2%(372/11 588),心肺复苏实施率为75.5%(281/372)。281例发生心肺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儿中男144例,女137例,年龄32.8(5.6,42.7)月龄。先心病组患儿56例(19.9%),非先心病组患儿225例(80.1%)。先心病组女性患儿占比高于非先心病组[60.7%(34/56)比45.8%(103/225),χ²=4.00,P=0.045]。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先心病组心律失常组患儿的ROSC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70.0%(28/40)比6/16,χ²=5.06,P=0.024]。出院时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达到良好(1~3分)的比例分别为50.9%(26/51)和44.9%(92/2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心病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值比(OR)=0.95、0.97;95%CI:0.92~0.97,0.95~0.99;均P<0.05]和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R=0.87、0.79,95%CI:0.76~1.00、0.69~0.89,均P<0.05]。结论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复苏成功率与非先心病患儿相似。肾上腺素使用次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先心病患儿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2022年2月,Lancet Child Adolescent Health发表“接受造血细胞移植或免疫效应细胞治疗患儿实施体外膜氧合(ECMO)的国际多学科共识声明”,是全球首个在该类患儿中使用ECMO的共识,为儿童重症、体外循环和血液肿瘤科医师启动和管理ECMO提供临床决策,本文对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实施治疗,分析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3 年 6 月 -2018 年 12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币随机法,对 160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鲁南欣康措施,观察组则为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 分析临床效用。 结果: 从 治疗结果 上看,观察组 治疗有效率 为 93.8% ( 75/80 ) ,对照组为 82.5% ( 66/80 )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分析治疗后胸痛、心悸和多痰、胸闷等指标上也以观察组表现更好。 结论: 采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对制浆造纸的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制浆造纸;生物处理;技术
简介:摘要:推动公共交通领域电动化的推广普及,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公交领域节能减排,而快充技术对公交线路的高效稳定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