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文学革命家们对《何典》推崇备至,正是因为此书笑谑风格能够消除人们对于传统恐惧和崇敬。文学革命者们只愿意看见问题一个方面,他们懒得考虑小说本身特性与超出时代需要以外必然性。单纯就小说文本故事模型而言,《何典》笑谑颠覆了古典章回体两种题材。我们对《何典》喜爱主要是因为小说中那些促狭泼辣而又淋漓尽致语言。

  • 标签: 笑谑 传统 题材 语言
  • 简介:李汝珍写作《镜花缘》有一个隐晦而又强烈意愿,那就是成就一场震古烁今中华才女盛会。“百花齐放”传说让李汝珍展开想像双翼。李汝珍把科举功名作为人生首要目标和无上光荣,所以他才用“开女试”这一杜撰盛事来餍足自己怜花惜才意愿。“聚会”一段连篇累牍都是纵横捭闺才华学识、匪夷所思伶牙利齿。让李汝珍技痒难煞尤推他在声韵上造诣和对典籍熟知。“聚会”一旦结束,李汝珍写作意愿已经达成,下笔欲望便即泯然。

  • 标签: 题材背景 镜中世界 百花 聚会
  • 简介: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尽管批判了精神分析学家们所认为:“关于人最重要真理在于他同自己身体关系,以及在群体中同伙伴们身体关系。”但她还是觉得弗洛伊德“人体结构即命运”与梅洛·庞蒂“身体即普遍性”之类观点有不可否定价值。这正是因为在身体方面,我们动作是十分单纯。我们躯体知道如伺编织生活这篇文章,知道如何应付困境,如何保持平衡,如何繁衍,如何呼吸,也许还有如何杀戮。我们生活就是一系列身体适应,或者说一系列忘却教育。

  • 标签: 欧阳子 李昂 小说 倾向 杀戮 身体
  • 简介:尽管现代中国人"清官"、"侠客"情结依旧存在,但现代人却已经对这种用"儒"、"侠"精神一体化政治美学,来作为解决现实问题方法感到陌生和不可理解;文学并没有理由和使命只去守护少年情怀,它也完全可以成为成年人童话;对于俞樾与郑盦来说,决非情节上有趣与大团圆心理需要,而是看罢了一个成年人童话满足;清官加侠客这种模式并非合作,而是前者对后者消解;等许多古典小说对于现代人而言可算是一种不完整成年人童话,而政治美学对文学要求从这一点上说则正是要补全这种不足.

  • 标签: 《七侠五义》 政治美学 成年人的童话 成年人 童话
  • 简介:评析聂华苓《千山外,水长流》一书女主人公形象.目的、任务是通过对这一形象评析,澄明精神家园与个体灵魂必然联系,凸现一名有代表性海外游子形象,并确立其在世界华文文学人物画廊中特殊地位.

  • 标签: 时代 精神家园
  • 简介:如果跟随贝戈特、埃尔斯蒂尔、凡德伊这三位艺术家线索进入作品,那么就可以重见全部结构;爱欲主题同样可成为人物与结构统一原则,但它从属于天赋主题."我"在作品中重新创造时间,这是天赋主题而非时间主题胜利;"我"确认天赋过程竟然就是展现天赋过程.天赋是一种融合技艺,在这种技艺下一切艺术素材都失去了最初面貌,重新排列组合,变得浑然一体.

  • 标签: 艺术天赋 结构 爱欲 时间
  • 简介:在《英雄志》里,作者以丰沛形式灌注了各种绝不简陋“道”。书中“人道”就是捍卫人性最基本底线,不能容忍任何触及到这条底线暴虐;“怒道”一面赋予反抗者桀骜不驯神采,也一面向人群散播着狂暴致命诅咒;类似恐怖主义“灭道”规则宁要死亡但不要不幸,宁要虚无但不要地狱;正道,就是做对事情。大是大非之前,并非拳头大小、人多人寡便能左右。

  • 标签: 人道 怒道 灭道 正道
  • 简介:探讨晚清至民国初年澳门文学中思想文化内涵,研究这一强权政治时期内,中国士人们面对"现代性入侵"复杂心态.目的和任务是从文化和历史角度来建构早期澳门文学研究框架.

  • 标签: 强权政治 文明优劣观 现代性入侵 道统
  • 简介:通过棱棱、鲁茂、寂然等三个富有代表性作家作品,观察本澳作家是如何通过他们写作来缓解和对抗侵蚀社会色情与暴力.棱棱作品一方面把风尘女子不幸命运勾勒颇为精确,另一方面中隐含了针贬社会微言大意;鲁茂通过笔下人物加入黑帮后一系列遭遇,揭开了黑社会神秘面纱,告诉青年读者这个所在非但不能满足他们所想要打破既定社会秩序浪漫,而且那些所谓"行规"与"家法"反而对人灵魂与肉体造成了更多束缚和伤害;寂然则是站在民众社会立场来看待黑社会,是站在那些被黑社会所威胁善良市民立场上进行谴责.

  • 标签: 澳门当代文学 色情业 黑社会
  • 简介:天人合一含义在笔炼阁主人处是“天道人伦,似二实一”,是“人道”包纳“天道”,而非“天道”囊括“人道”;“大团圆”不仅具有类似西方日心说、地心说之类宇宙体系含义,象征着中国古代宇宙秩序,而且也包涵了人生完满境界运行不息、应化无穷。“因果报应”这看似被动模式实际上却是主动,先有因,再有果,无论什么性质因,全系于每个人自己自主选择。

  • 标签: 补天 大团圆 因果报应 象征 道人 主人
  • 简介:蒲松龄以"传奇"笔法铺陈文字,即是在形象中呈现意义。形象以其与身俱在的话语性,取代了"第二语言"必须加以阐释的话语性;若根据福柯观点着眼,《阅微》非但不是复古,反而是唤醒"第二语言"现代小说;纪昀质疑作为名教理论根基宋儒理学,且不吝在文中让纲常陷入无法解决自相矛盾;蒲松龄"孤愤"笔墨实际上只是对社会现象与自身遭际不满宣泄,难以企及批判所需深刻;蒲松龄是捕捉红尘才子,纪昀是行走人间智者;《聊斋》热衷于描写人欲,《阅微》则重在肯定理性。

  • 标签: 形象 第二语言 价值观 名教 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