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描述过量体脂的流行率及其与社会人口学和行为因素的关系。 方法: 基于学校的横断面研究,评估了 2019年安徽省合肥市公立和私立学校的 3817名男女青少年,年龄从 15岁到 23岁不等。因变量是过多的体脂。自变量为性别、年龄、体力活动、屏幕时间、上学和社会经济阶层。使用 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和泊松回归对数据进行评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 体脂超标患病率为 25.4%。 15~18岁的青少年与 19~23岁的青少年相比,体脂过多的可能性高 1.49倍 (95%CI=1.30~1.74),被动上学的青少年比主动上学的青少年体脂过多的可能性高 1.36倍 (95%CI=1.13~1.63)。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针对该年龄段实施健康教育计划,有助于降低青少年体脂超标的易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结节影像学诊断中多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90例肺部结节患者,均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区中心医院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病理诊断结果,明确肺部结节影像学诊断中CT的应用价值。结果:CT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0.0%(36/90)、96.2%(50/52)、89.5%(34/38)、93.3%(84/90)。对比CT影像学检测下良恶性结节出现空洞征、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的情况可见,恶性结节组(76.9%、76.9%、84.6%、80.8%)均高于良性结节组(26.3%、21.1%、36.8%、15.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排螺旋CT应用于肺部结节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结节影像学诊断中多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90例肺部结节患者,均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区中心医院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对比病理诊断结果,明确肺部结节影像学诊断中CT的应用价值。结果:CT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0.0%(36/90)、96.2%(50/52)、89.5%(34/38)、93.3%(84/90)。对比CT影像学检测下良恶性结节出现空洞征、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的情况可见,恶性结节组(76.9%、76.9%、84.6%、80.8%)均高于良性结节组(26.3%、21.1%、36.8%、15.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排螺旋CT应用于肺部结节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江西省羊种布鲁氏菌分子特征,了解分离菌株流行病学间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LVA)对江西省17个县(区)25株人分离羊种布鲁氏菌进行分析。结果25株羊种布鲁氏菌聚类可分为24个独立基因型,相似度为67.00%~100.00%,辛普森指数在0.000~0.773之间,MLVA8型有3个基因型,60.00%(15/25)为42型,32.00%(8/25)为43型,8.00%(2/25)为63型。MLVA11型有7个基因型,116、125型为主要基因型,两型菌株占56.00%(14/25)。结论25株人分离羊种布鲁氏菌基因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菌株基因型繁多,各菌株间无明显流行病学相关性,表明江西省羊种布鲁氏菌传染来源复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特征的稳健性及再现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1月4日至5月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MRI检查的30例肺部结节/肿块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7~69(57±11)岁。所有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接受肺部平面回波成像(EPI)-DWI及快速自旋回波(TSE)-DWI检查,检查完成后间隔5 min各序列重复扫描一次,并重建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各DWI及ADC序列(共8组图像)分别进行手动分割,并对每组图像提取6大类共396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动态范围(DR)评估两次扫描间特征的稳健性,以CCC和DR均≥0.85为稳健特征。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特征的再现性,以ICC≥0.75为再现性好的特征。结果无论EPI或TSE技术,基于DWI图(TSE:n=197,EPI:n=169)提取的稳健特征数量均高于相应的ADC图(TSE:n=126,EPI:n=148)。TSE-DWI、TSE-ADC、EPI-DWI、EPI-ADC稳健特征占比分别为49.7%(197/396)、31.8%(126/396)、42.7%(169/396)、37.4%(148/396)。396个特征中有54个(13.6%)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出很好的稳健性(CCC和DR均≥0.85),且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具有很好的再现性(ICC≥0.75)。结论肺DWI影像组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及再现性;不同序列及不同特征簇中具有不同比例的稳定特征,部分特征在不同扫描间、不同观察者间,甚至不同序列间都有很好的稳健性和再现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松鼠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鼠疫疫源地和非疫源地的5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对调查中捕获的松鼠,取其脾、肝、肠道标本,低温保存备用。取肠道标本磷酸盐缓冲液(PBS)增菌液,经0.22 μm滤膜滤过后加入到含有100 μl鼠疫疫苗株(EV76)菌悬液的LB液体培养基中,28 ℃、220 r/min恒温气浴振荡培养18~24 h,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取脾、肝、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0只松鼠,其中赤腹松鼠8只,珀氏长吻松鼠2只。共分离出4株鼠疫噬菌体,其中在赤腹松鼠分离出2株,在珀氏长吻松鼠分离出2株;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县和新平县各分离出1株,野鼠鼠疫疫源地剑川县和洱源县未分离出,非鼠疫疫源地永善县分离出2株。肉眼下观察,家鼠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透明状,生长状态良好;非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半透明状,生长状态欠佳。电镜下观察,噬菌体为较典型的肌尾噬菌体,噬菌体头部直径约40 nm,肌尾约120 nm,肌尾末梢可见尾丝簇。10份松鼠脾、肝、肠道标本caf1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云南松鼠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比例较高,虽然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但由于鼠疫噬菌体的存在,松鼠有可能成为鼠疫菌传播的一种载体。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的分布状况及流行趋势,为鼠疫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1950-2018年云南省鼠疫疫情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历年的疫情监测、疫情总结资料及《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所志》,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鼠疫流行概况、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1950-2018年,云南省先后在10个州(市)38个县(市、区)的鼠疫疫源地发生人间病例,共确诊病例3 463例,死亡637例;可分两个流行周期,即近史流行末期(1950-1955年)和复燃流行期(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疫源地人间鼠疫病死率为18.00%(615/3 416),野鼠疫源地病死率为46.81%(22/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67,P < 0.01);近史流行末期病死率为21.46%(633/2 950),复燃流行期病死率为0.78%(4/5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78,P < 0.01);1986年以后确诊的513例病例,流行季节主要集中于7-11月份(441例),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15~45岁人群(217例)。结论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范围较广,且呈现流行-静息-再流行-再静息的周期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疫源地的持续存在,人间鼠疫防控仍需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