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BIM被定义为描述对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中的各种活动的总体概况,其支持建筑元素的3D等属性的描述与展示。3D建模的发展出了不同产业基础上的不同应用条件。BIM的概念于2000年代初引入。

  • 标签: BIM技术 建筑工程 管理
  • 简介:摘要: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缩写COD),是在一定条件下,经重铬酸钾氧化处理时,测定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因其能较快测定,且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故在河流污染、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有机物污染参数。但在检测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时,会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分析检测时的几种影响因素,确保样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建筑工程管理是决定建筑产业发展态势的直接因素,与社会和科技发展最大限度的契合是助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手段。建筑单位需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满足民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充分了解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完成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型,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开展能够井然有序。同时,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应该作用于整个工程建设中,推动管理模式的程序化和规范化,进而为建筑行业经济发展的长治久安提供有效保障。

  • 标签: 建筑工程 管理创新
  • 作者: 邹媛媛 刘雪梅 祁媛媛 赵少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天津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84 邹媛媛现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沧州 06100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天津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8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模型小鼠睑板腺形态和功能及睑板腺组织中炎性因子和脂类代谢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5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糖尿病模型组30只。采用腹腔内注射10 mg/ml链脲佐菌素法制备糖尿病模型,鼠尾静脉血糖≥16.7 mmol/L视为造模成功,每周监测血糖,对比2个组小鼠体质量,每4周2个组任意选取10只小鼠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估角膜上皮完整性,于造模后8周和16周每组任意选取5只小鼠取睑板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造模后16周每组任意选取5只小鼠对睑板腺组织行油红O染色对比观察睑酯分布情况;造模后16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睑板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脂类分化相关蛋白(ADFP)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糖尿病模型组小鼠成模率为100%,饲养过程中存活率为83.3%(25/30)。糖尿病模型组小鼠造模后8周和16周体质量均较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糖较同期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155,P<0.05)。造模后16周糖尿病模型组睑板腺导管管壁变薄,管腔扩大,腺泡膨胀,睑板腺大部分腺泡内油红O着染。造模后16周,糖尿病模型组睑板腺组织中TNF-α和PPARγ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33±0.91和1.55±0.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0±0.16和1.00±0.27,PEDF mRNA相对表达量为0.42±0.0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ADFP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3,P=0.38)。结论TNF-α、PEDF和PPARγ可能参与糖尿病诱导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发生。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糖尿病并发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脂类分化相关蛋白
  • 简介: 摘要: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对检测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实验室人员管理、场所环境管理、设施设备管理、技术管理、期间核查和标准物质管理几方面,阐述了相关质量管理方法,以期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从而为环境检测提供最大保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系数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72例(14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Trans-PRK组32例(64只眼)和FS-LASIK组40例(80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角膜前表面的各项非球面性系数Q值及其差值(△Q)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个月直径6、7、8及9 mm范围角膜前表面Q值,Trans-PRK组分别为0.56±0.31、0.54±0.29、0.49±0.26及0.36±0.24;FS-LASIK组分别为0.63±0.27、0.62±0.26、0.55±0.24及0.42±0.22。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Q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rans-PRK组△Q增加量均小于FS-LASIK组者。术后两组△Q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切削比率均呈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两组术后均使角膜前表面Q值由负变正,同等屈光状态下Trans-PRK者术后△Q增加量小于FS-LASIK者。

  • 标签: 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