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Perlma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DIS3L2基因变异,了解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根据筛出致病基因变异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的基因变异解读标准与指南对基因变异进行致病性评估。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DIS3L2基因存在c.2109delC和c.1829-1830insC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患儿DIS3L2基因存在c.2109delC和c.1829-1830insC复合杂合变异,父亲携带DIS3L2基因c.1829-c.1830insC杂合变异,母亲携带DIS3L2基因c.2109delC杂合变异;这2个变异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noval),根据ACMG变异标准与指南,均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结论DIS3L2基因c.2109delC和c.1829-1830insC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患儿临床表现的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DIS3L2基因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EOEE)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患儿,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应用疾病基因家系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及拷贝数变异技术进行测序分析,寻找致病突变。不同电压门控钠通道α1亚基(SCN1A)突变类型间癫痫发作控制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2例患儿中35例(35/52例,67.3%)诊断为Dravet综合征、3例(3/52例,5.8%)婴儿痉挛症、14例(14/52例,26.9%)非综合征类EOEE。脑电图提示多量多灶性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发放。45例(45/52例,86.5%)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正常,1例双侧额叶脑沟稍增宽,1例双侧颞极、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余5例脑外间隙增宽、脑室稍大。后期13例患儿复查头颅MRI,其中3例患儿轻度脑萎缩。52例患儿中SCN1A突变43例(43/52例,82.7%),其中28例(28/52例,53.8%)为错义突变、5例(5/52例,9.6%)无义突变、7例移码突变(7/52例,13.5%)、3例(3/52例,5.8%)剪切位点突变。SCN2A突变3例(3/52例,5.8%),其中2例(2/52例,3.8%)错义突变,1例(1/52例,1.9%)移码突变。SCN3A突变1例(1/52例,1.9%),为错义突变。SCN8A突变5例(5/52例,9.6%),均为错义突变。治疗后平均随访1年,发作控制1年以上者13例(13/52例,25.0%),其中发作控制2年以上者6例(6/52例,11.5%),3年以上者4例(4/52例,7.7%)。分析SCN1A突变类型与癫痫发作控制程度,发现SCN1A错义突变较SCN1A截断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患儿癫痫发作相对易控制(P<0.05)。5例SCN8A突变患儿中,2例添加奥卡西平后,发作控制1年以上,智力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EOEE患儿中,SCN1A、SCN2A、SCN3A、SCN8A的遗传变异是EOEE遗传学病因的重要因素,以SCN1A最为多见,突变率高达82.7%。Dravet综合征是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EOEE最常见临床表型。SCN1A错义突变患儿较截断突变患儿癫痫发作相对容易控制,提示基因突变类型与发作控制程度相关。奥卡西平添加治疗SCN8A脑病患儿有效,提示EOEE依然可根据基因功能类型选择联合用药。
简介:摘要遗传性神经递质病是一组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在儿童时期起病,是由神经递质或其合成过程中必需的辅助因子合成、分解或转运缺陷引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原发性遗传性神经递质病临床表型包括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其中癫痫是其主要临床表型。γ氨基丁酸、谷氨酸、乙酰胆碱、生物胺等神经递质均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原发性遗传性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相关癫痫表型多样,从轻微表型到严重的早发性癫痫性脑病不等。如果癫痫患儿有以下特征,应怀疑遗传性神经递质病:(1)早发性癫痫性脑病伴发育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运动障碍;(2)频繁出现特殊的脑电图模式,包括暴发抑制、高度节律失调、弥漫性、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3)头颅影像学提示代谢毒性的疾病特征;(4)脑脊液中检测到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遗传性神经递质病的早期识别与诊治,在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及改善预后方面有重大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弗林蛋白酶酸性氨基酸簇分选2(PACS2)基因变异致早发癫痫性脑病(EIEE)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3例PACS2基因变异所致EIEE66患儿的病例资料。分别以“PACS2基因”“早发癫痫性脑病66型”“PACS2”“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arly infantile,66”“early 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66”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选取有PACS2基因变异及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进行复习,总结PACS2基因变异所致EIEE66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例1 女,2岁2月龄,主因“间断抽搐2年余,发热2 d内抽搐6次”就诊,生后第7天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偶在发热时抽搐频次增多;早期未规律服药,后期丙戊酸治疗发作控制。例2 女,5月龄,主因“间断抽搐近5个月”就诊,生后第5天出现局灶性癫痫发作,病程中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改变、小脑发育不良;癫痫早期多药难治,生酮饮食无效,予左乙拉西坦、丙戊酸治疗后发作控制。例3 女,5月龄,主因“间断抽搐近5个月”就诊,出生后第3天出现抽搐,表现为强直发作,左乙拉西坦、丙戊酸治疗后发作控制。3例患儿均存在发育迟缓和面容异常,使用丙戊酸治疗后癫痫发作控制。拷贝数变异(CNV)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均发现PACS2基因c.625G>A(p.Glu209Lys)新发杂合变异。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4篇共17例患儿。包括本组3例在内,共20例患儿纳入分析,共发现2个PACS2基因错义变异,其中19例携带变异c.625G>A (p.Glu209Lys)、1例携带变异c.631G>A (p.Glu211Lys)。20例患儿均以癫痫起病,17例在生后1周内起病,有多种癫痫发作类型,以局灶性发作为主(13例),也可见强直、阵挛、强直-阵挛发作和非运动性发作(面色潮红等);所有患儿具有面容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16例患儿头颅MRI结果异常,13例表现为小脑发育不全,其中7例表现为小脑蚓部发育不全,3例表现为下丘脑融合异常。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文献尚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结论PACS2基因变异相关EIEE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在生后1周内以癫痫起病,伴有面容异常和不同程度发育落后。丙戊酸治疗有效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表现为暴发-抑制的早发性癫痫脑病(EOEE)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致病基因突变的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45例脑电图表现为暴发-抑制的EOE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应用疾病基因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寻找可疑致病性突变,基因突变均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45例患儿包括大田原综合征25例、早期肌阵挛脑病4例、非综合征类EOEE 16例。40例患儿早期脑电图表现持续性暴发-抑制,中位年龄为1个月(3 d~8周),其中5例伴双半球间断低电压。另5例早期脑电图异常,但未出现暴发-抑制,其中2例早期脑电图具有多灶性尖波不连续性发放,均在3月龄时出现短暂性暴发-抑制;2例早期具有持续性多灶性棘波,3.5月龄时出现短暂性暴发-抑制;1例早期具有正常脑电背景,2月龄时出现短暂性暴发-抑制。45例患儿均行基因检测,检出拷贝数变异2例,其余检出突变基因KCNQ2(4例)、KCNQ3(1例)、STXBP1(1例)、SCN2A(2例)、PIGA(1例)。最大的遗传学亚组为KCNQ2突变亚组,占44.4%(4/9例)。治疗后6例患儿癫痫发作控制,39例患儿癫痫发作未控制。结论脑电图表现为暴发-抑制的EOEE患儿临床表型多样,以大田原综合征最常见,国内发现致病基因KCNQ2、STXBP1、SCN2A、PIGA与国际报道一致,最常见的遗传学亚组为KCNQ2突变亚组,总体治疗效果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CNA1E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和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筛选出CACNA1E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并除外已知与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发病相关的其他基因。结果共收集3例CACNA1E基因突变阳性的癫痫患儿,3例均为新发突变。均为男性患儿,伴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其中2例患儿治疗效果好(1例患儿使用丙戊酸治疗有效,1例联合使用托吡酯治疗有效,患儿癫痫发作均控制,但智力运动功能损害严重),1例效果较差。结论CACNA1E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多伴有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基因为新发突变,对托吡酯治疗可能有效。
简介:回顾劳动教养制度走过的近五十年光辉历程,应当说,劳教工作目标和宗旨一直以来是比较明确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为了把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力的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八十年代的“把他们改造成为遵纪守法,尊重公德,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到九十年代的“促使劳动教养人员转化思想,矫正恶习,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落实“三像”指示,到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教工作方针;从创建劳动教养学校,创办劳教工作特色,到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再办劳教工作特色,推行三种管理模式,推进劳教管理工作改革;虽然这些提法和表述,带有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烙印,但却始终没有偏离教育人、挽救人这一主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劳教体制深层次的矛盾和财政保障不到位,劳教场所教育人、挽救人这一职能的履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面临生存窘境的前提下,劳教场所不可能、也无力把劳教工作中心落实到提高教育矫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