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急性治疗:(1)溶栓治疗:指出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然后具体介绍了rt—PA溶栓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情况以及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最新认识。同时PPT也分别介绍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的开展情况及在特殊人群中溶栓治疗的注意事项;(2)抗血栓治疗:分别介绍了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 标签: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急性脑梗死 合理用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 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管理模式及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61家开展静脉溶栓的单位进行横断面调研,收集医院相关硬件、人力资源配置、医院组织管理模式、溶栓率等信息。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指标与溶栓率之间的相关。结果硬件资源、人力资源与区域溶栓率之间均无线性相关,单位进行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是提高溶栓率的关键影响因素(OR=1.488, 95%CI=1.357~1.631,P<0.001)。结论有效的医院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多部门协作、卒中急救小组、卒中绿色通道等,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率。

  • 标签: 卒中 溶栓率 资源配置 组织化管理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津市天津医院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天津医院出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研究,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受伤机制及治疗方法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2 150例,男736例,女1 414例,不同年龄段患者男、女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3,P<0.001)。青年(18~44岁)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中年(45~64岁)、老年(≥65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骨折类型以移位型为主(75.56%,1 646/2 150),移位率青年患者最低(55.17%,64/116),老年患者最高(81.91%,1 159/1 415)。三个年龄段患者的主要受伤机制均为摔倒[青年61.21%(71/116),中年80.29%(497/619),老年91.24%(1 291/1 415)]。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方式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 057.11,P<0.001),中、青年患者无论骨折是否移位,主要治疗方式均为内固定术;中年无移位患者采用内固定术的比例(86.22%,169/196)高于移位患者(62.88%,266/423)(χ2=34.93,P<0.001)。老年患者中无移位者多采用内固定术,移位者多采用半髋置换术。陈旧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中位年龄74岁)大于新鲜骨折患者(中位年龄70岁)(Z=-2.777,P=0.005)。陈旧股骨颈骨折患者移位率(92.41%,73/79)高于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75.95%,1 573/2 071)(χ2=11.48,P=0.001)。陈旧股骨颈骨折患者多采用全髋置换术,新鲜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半髋置换术、全髋置换术比例相差不大,内固定术最多。结论股骨颈骨折老年女性患者最多;移位患者多于无移位患者;青、中、老年患者受伤机制均为摔倒;中、青年患者多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主要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

  • 标签: 股骨骨折 病例管理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临床疗效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在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治疗地位。方法选择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病例病情好转或临床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在住院天数、抗生素应用天数、肺内哮鸣音、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气分析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较常规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极大的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痰热清注射液
  • 简介: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性卒中及短暂缺血性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压控制 短暂性 指南 预防 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