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628-3p调控的DNA解螺旋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骨肉瘤患者60例,同期收集股骨创伤性骨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和比较外周血循环miR-628-3p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以人骨肉瘤细胞U2OS和HOS为研究对象,过表达miR-628-3p,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根据Starbase预测miR-628-3p可与Bloom综合征解螺旋酶(BLM)结合,故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q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检测。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miR-628-3p的表达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3±0.047、0.217±0.05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1±0.106、1.013±0.0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628-3p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表达,曲线下面积(AUC)=0.707(P<0.01),K-M生存分析显示miR-628-3p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高表达患者。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可抑制骨肉瘤细胞U2OS和NOS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BLM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miR-628-3p nc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628-3p mimc与BLM-mt共转染骨肉瘤细胞U2OS和NOS后,其荧光值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U2OS:0.208±0.017比1.082±0.046,t=4.698,P<0.01;HOS:0.224±0.047比0.966±0.053,t=5.54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鼠成瘤证实miR-628-3p过表达后肿瘤大小和重量明显低于miR-628-3p nc组[(1.419±0.274) g比(2.825±0.148) g,t=3.7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628-3p在骨肉瘤患者中存在低表达现象,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和生存时间相关,miR-628-3p过表达可下调DNA解螺旋酶BLM,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人体重建和3D打印的数字化骨科技术融入到临床研究生脊柱后凸畸形CBL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学位硕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授课内容为典型脊柱后凸畸形病例。实验组采用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CBL教学,先后进行小班理论讲授、模型讲解、分组讨论、术前手术设计、手术观摩及具体问题提问抽答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进行大班理论授课。课后分别对两组学员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运用SPSS 25.0进行t检验。结果针对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和脊柱半椎体伴脊柱后凸畸形教学而言,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兴趣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度、手术方案理解度得分分别为(9.4±0.2)、(91.1±3.8)、(91.5±3.5);对照组学生的课堂兴趣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度、手术方案理解度得分分别为(8.2±0.4)、(82.1±3.5)、(83.1±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后凸畸形的教学中,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CBL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临床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治疗胫骨短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Ilizarov技术治疗的16例胫骨短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20~61岁,下肢短缩4.0~14.0 cm,治疗时间2~19个月。术后随访11~26个月,统计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愈合所需时间平均5.0个月。骨延伸时间平均53.6 d;骨痂矿化所需时间平均118.9 d。16例患者中临床疗效优12例,良4例;肢体功能优11例,良5例。结论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短缩畸形有利于患肢长度延伸,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2CO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的组织学检测和骨隧道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个标本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4周,关节腔内的蚕丝-胶原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的细胞浸润,细胞排列方向杂乱,细胞周围基质较少,且材料内部细胞浸润较少;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可见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较为松散,腱-骨界面可见新生骨组织,骨小梁结构明显;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少,新生骨小梁稀疏,骨体积分数(BV/TV)=(19.36±2.29)%,骨密度(BMD)=(245.04±17.68) mg/cm3。术后16周,关节腔内支架表面和内部均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呈纤维细胞形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与支架长轴方向一致,细胞周围基质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腱蛋白-C(Tenascin-C)表达较4周明显增多;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细胞排列较4周时更为有序,腱-骨界面骨组织趋于成熟,骨组织与支架材料结合更加紧密;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4周明显增多,BV/TV=(39.25±1.51)%(t=16.010,P<0.05),BMD=(400.88±58.32) mg/cm3,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t=5.718,P<0.05);16周5例标本测得最大拉力[(43.67±6.52) N],刚度[(9.18±0.76) N/mm],较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拉力(25.87±4.57) N,t=4.994,P<0.05;刚度(4.85±0.84) N/mm,t=8.556,P<0.05]。结论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ACL重建,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腱-骨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假体周围组织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诊断效率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受髋或膝关节翻修术3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诊断为PJI的病例设为感染组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9.14±14.55)岁(范围:28~84岁);膝关节17例,髋关节4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2.8) kg/m2(范围:17.7~29.4 kg/m2)。诊断为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病例设为对照组共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为(53.08±10.05)岁(范围:39~70岁);膝关节4例,髋关节8例;BMI为(25.2±2.9) kg/m2(范围:18.3~31.2 kg/m2)。收集所有病例关节液和组织微生物培养的结果,收集所有病例mNGS检测假体周围组织的结果。比较微生物培养和mNGS检测对膝或髋关节PJ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总结和比较两种技术检出致病菌的种类,比较取样前2周内抗生素的使用对两种技术检出率的影响。结果感染组21例中mNGS共检出13例阳性,微生物培养共检出6例阳性。对照组12例中mNGS仅检出1例阳性,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在PJI的诊断中,mNGS敏感性(61.9%)与微生物培养(28.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3);mNGS特异性(91.7%)与微生物培养(1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P=0.31)。在2周内有抗生素暴露的PJI病例中,mNGS阳性率(53.8%)明显高于微生物培养(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4);而在2周内无抗生素暴露的PJI病例中,mNGS阳性率(66.7%)与微生物培养(4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P=0.34)。在致病菌检出上,mNGS共检出9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奥斯陆莫拉菌、痤疮丙酸杆菌、毗邻颗粒链菌、表皮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里昂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和2种真菌(烟曲霉菌、近平滑念珠菌);微生物培养共检出3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结核分枝杆菌)和1种真菌(近平滑念珠菌)。mNGS和微生物培养均为阳性的患者共5例,3例检出完全一致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近平滑念珠菌),1例部分一致(mNGS检出更多致病菌),1例完全不同。另外,mNGS在3例结核性PJI的诊断中表现出100%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微生物培养。结论基于假体周围组织的mNGS检测技术是诊断PJI和确定致病菌的有效手段。取样前抗生素暴露对mNGS技术检出效力的影响小于微生物培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JI)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TKA后PJI患者资料。男12例,女23例;年龄为49~84岁,平均67.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抗生素硫酸钙载体的旷置方法。记录术后微生物培养情况及一期旷置前和二期翻修前的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结果术后微生物培养阳性13例(37.1%),阴性22例(62.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白色念珠菌、类结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各1例。WBC、ESR和CRP分别由一期旷置前的平均13.67×109/L、49.71 mm/h、45.13 mg/L下降至二期翻修前的6.44×109/L、18.79 mm/h、7.82 mg/L。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4个月(8~41个月)随访。ROM、HSS评分、KSS评分分别由旷置术前的73.2°±15.9°、(59.5±14.6)分、(36.1±6.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5.6°±13.2°、(84.3±10.0)分、(86.1±5.6)分,以上项目旷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再次感染迹象。结论对于TKA后PJI患者,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感染控制效果,有利于术后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