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世纪之交迄今,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变化之一,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化和历史实践的重新关注。这不仅表现为思想界关于“新左派”/“自由派”的论辩,也直接表现为现代文学(1919—1949年)、当代文学(1949—至今)研究界对左翼文学(包括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三十年代的左联、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重新关注的热情。在整个八十年代,受到

  • 标签: 丁玲 左翼文学 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
  • 简介:<正>四、"文化"的位置认为这三个核心文本提供了三种叙事,并不是要强调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相反,这些叙事之所以能够成立并以"文化热"的形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正因为它们分享着统一的话语逻辑和历史想象,其核心在"文化"与"现代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很长的时间当中,人们对这两个80年代的关键词一直保持着与历史当事人同样的理解方式,将它们

  • 标签: "culture fever" culture modernization super STEADY
  • 简介:本文尝试对19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进行相对宏观的历史清理和意识形态剖析。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文章借助了法国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学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勾勒出"文化热"中核心文本的叙事形态和话语构成,另一方面则力图揭示出制约着这种话语形态的历史机制。论文提取出"文化热"中的三个知识群体作为分析个案,即以金观涛为代表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以甘阳等为代表的"文化L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和以李泽厚、汤一介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书院",认为这三者代表了三种主导性的思想动向。在对代表性的三个核心文本《在历史的表象背后》、《80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和《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进行较为详细的话语构成与意识形态诉求的分析之后,论文一方面指出"文化热"共享的历史想象和话语逻辑在于对"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意涵的重构,同时揭示出这种重构的知识资源源自形成于60年代美国的"现代化理论"在80年代中国的繁复影响,及其对中国五四话语的激活和再构造。而制约着这种话语重构的历史机制,在中国"外部"是一种后冷战的历史结构,在"内部"则是"文革"所标志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困境和强烈的变革诉求。

  • 标签: “文化热” 启蒙与救亡 现代化理论 后/冷战结构
  • 简介:今天的日本社会仍旧是日—美冷战关系结构的延续,发生变化的,是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亚洲国家力量关系的对比,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日—美冷战关系结构不是被改变了,而是被加固了。日本社会自1990年代以来的新国家主义、新民族主义,实际上都与此密切相关。

  • 标签: 联合舰队 新国家主义 山本五十六 电影史 亚洲国家 经济起飞
  • 简介:本文尝试对赵树理文学的评价史做一种理论性反思。论文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赵树理文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范畴,即19401960年代的“社会主义”与“现代主义”、1980年代的“现代”与“个体”、1990年代以来的“民间”与“地域文化”;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评价方式在何种意义上受限于特定的现代一i~-话语框架,由是造就了赵树理文学史形象的暧昧性。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在评价赵树理这样的与现代文学体制保持着一种张力关系的作家时,需要意识到现代性评价视野的限度,并探寻一种将现代、传统及当代话语置于同一平台加以讨论的可能性。

  • 标签: 赵树理文学 现代性 文学体制 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 个体
  • 简介:“小女人散文”的繁荣成为南国文坛的盛事,其影响由南至北,波及上海、北京。“小女人散文”具体作家作品各有说法,但作为一个现象,它的存在却是事实。富于象征意味的是,在别出心裁的群体签名售书会上,“小女人”们“青春的脸庞与鲜艳的宣传单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动人”——“小女人”们连同她们的书成为都市一道赏心悦目的美艳风景。但凡女作家写书,人们总想在读完书后一睹芳容,而常常让人造憾的是,那些女作家不仅不易为人所见,且常常是“不那么美丽”。现在却出现了一群被称或自称“小女人”的女作家,不仅才华横溢,文章妩媚多情,更兼容貌个顶个的漂亮,怎不让人心动?“小女人散文”作者多为报刊杂志编辑、记者、作家、影视编导等,能干不说,且多情而深谙都市情调,极是风雅。她们以短小活泼的篇幅,以温柔可亲的第一人称,讲一点浪漫而感伤的经历,叙说一些带传奇色彩的流行歌坛内幕,告给你一些化妆

  • 标签: 散文 女作家 文化工业 传奇色彩 交相辉映 宣传单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阶段,也是当时人文知识界关注的事件,并关联着一代新学人的登场。本文从文学史叙事、知识范式、制度性建构这三个层面,来展开对这一文本的分析。这一探讨方式,试图完成的是特定文本与知识生产体制关联的不同侧面,即一个文学史文本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主流表述与其时的知识范式、一种观念形态与其得以成型的制度空间,从而力图整体地勾勒出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的大致轮廓。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学科体制 现代化 文学史 知识范式 学位制度
  • 简介:论文尝试对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简单轮廓;并力图把关于当前女性文学批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落实为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论文首先讨论了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范畴的提出,及其历史内涵的界定与新启蒙思潮的关联;进而分析80年代后期对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视野,以及这一理论资源的引入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继而对90年代的女性文学热潮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这一热潮中出现的重要现象“个人化写作”,展开了讨论。这一历史清理工作关注的核心,乃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体的重构方式,其与特定历史语境的关联,及所借重的理论资源,特别探讨了那种在单一性别纬度上凸显性别差异的理论视野可能造成的问题。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主体 性别差异 新启蒙 女性主义 父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