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大动脉炎(TAK)为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我国为TAK高发地区,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尚显不足。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TAK的诊断、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度的评估、内科治疗的合理制定及外科干预的时机选择,以保护TAK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妇科千金片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1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带增多、子宫或附件压痛、盆腔积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盆腔慢性炎症,具有良好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简介:摘要未分化结缔组织病(CTD)通常指患者出现某些CTD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同时伴自身免疫病的血清学证据,但不符合任意一确定的CTD分类标准。混合性CTD是指患者出现手肿胀、滑膜炎、肌炎、雷诺现象、肢端硬化等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伴血清高滴度斑点型抗核抗体(ANA)和高滴度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阳性,而抗Sm抗体阴性。未分化CTD和混合性CTD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更新慢于其他确定的CTD,治疗均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或指南推荐,目前主要按照构成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而采用相应的常规治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既往诊治指南及近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提高国内未分化CTD和混合性CTD的临床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成人斯蒂尔病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在我国,成人斯蒂尔病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成人斯蒂尔病的诊断,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并对其治疗原则、方案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一种少见的血管炎,好发于血管的分叉处,导致微动脉瘤、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器官梗死。约1/3的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最常见。病理改变急性期为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管腔内血栓形成,慢性期为血管壁纤维性增生。近几十年来,PAN的总体预后得到了改善,主要反映了早期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PAN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而 HBV 相关 PAN 患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和血浆置换。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PAN的诊断和治疗,以降低致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适当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本院30-60岁糖尿病前期患者,经过健康知识讲座,饮食治疗3个月,但仍存在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增加每周5次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仍然只坚持饮食控制,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腰围,体质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IFG、IGT及IGT合并IFG患者糖调节异常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FG、IGT及IFG合并IGT的血糖变化不明显。结论适当的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阻止或延缓IGT和IFG患者进一步向糖尿病发展,值得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推广。
简介:摘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是一组以血清中能检测到ANCA为最突出特点的系统性小血管炎。经典AAV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我国AAV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依然欠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AAV的诊断与疾病活动度评估,对患者的治疗策略予以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霉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及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30日至2020年5月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确诊的6例曲霉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颈痛或腰背部疼痛,从出现临床症状至确诊的时间为2月余至14个月。脊柱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为椎体长T1、长T2信号,压脂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明显,可有椎旁脓肿形成。6例患者中,4例C反应蛋白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例β-D-葡聚糖试验结果明显升高,4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结果升高。6例患者通过病变组织真菌涂片、组织培养或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查后确诊。予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后,5例患者痊愈,1例仍在治疗中。结论曲霉菌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需结合外周血β-D-葡聚糖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确诊有赖于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需行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辅助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34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52.3±10.6)岁(范围35~72岁)。在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均采用腰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29例行单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5例行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监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评估炎症控制情况。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估椎间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良MacNab标准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4.64±16.72)min(范围65~145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6.49±7.41)d(范围7~38 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0.2个月(范围12~34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范围,SAT阴性。术后3个月时达到Bridwell融合标准Ⅱ级融合11例(32.35%),Ⅲ级融合23例(67.65%);术后6个月时Ⅰ级融合3例(8.82%),Ⅱ级融合31例(91.18%);末次随访时全部达到Ⅰ级融合。术后腰部或下肢症状即有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6.3±1.4)分,术后1个月(4.1±1.2)分、术后3个月(2.7±1.4)分、术后6个月(1.6±1.0)分,末次随访时为(1.2±0.8)分;JOA评分术前(13.8±2.4)分,术后1个月为(17.6±2.6)分,术后3个月为(21.7±3.1)分,术后6个月为(24.9±2.7)分,末次随访时为(25.7±1.8)分。VAS评分、JO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例(ASIA分级C级2例,D级10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末次随访时2例从C级恢复至D级,10例从D级恢复至E级。改良MacNab标准疗效优良率达到97.06%(33/34)。无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发生,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规范化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腰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