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M(Q1,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术后疼痛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神经Ⅰ型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对比胸椎旁阻滞在乳腺根治术术后镇痛的非劣效应。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下因乳腺乳腺根治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 32):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组(联合组)。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疼痛评分(NRS),术后24 、48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阻滞操作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若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非劣效应界值负值(-3.8)时,即认为联合组非劣效于TPVB组。结果两组患者在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NRS评分,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术后24、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分别为(15.8±4.7)、(15.2±3.2) μg,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1.478~2.694,其下限高于非劣效性界值负值;TPVB患者诱导后及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63±7)、(70±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联合组的(77±5)、(79±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VB组和联合组使用血管活性药比率分别为56.3%和18.8%,TPVB使用血管活性药更频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VB组神经阻滞时间为10(9,11) min,联合组为8(6,10) min,联合组操作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在乳腺根治术后具有相对于胸椎旁阻滞的镇痛非劣效应,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操作时间更短。

  • 标签: 乳腺肿瘤 镇痛 胸椎旁阻滞 前锯肌阻滞 胸肌Ⅰ型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