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MRI PI-RADS评分1~2分患者前列腺癌及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率,分析该类患者诊断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8年6月行多参数MRI检查并行经直肠12针前列腺系统穿刺的1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6.6±9.0)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7.44(4.93,10.98)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63(43,78)ml。196例PI-RADS评分1~2分;28例PSA<4 ng/ml,前列腺指检异常;168例PSA>4 ng/ml。前列腺癌如满足以下任一条:PSA密度>0.15 ng/ml2, Gleason评分>6分,≥3针阳性,肿瘤≥50%穿刺长度,则诊断为CsPCa。分析前列腺癌及CsPCa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196例中42例(21.4%)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其中30例(15.3%)为CsPCa。多参数MRI诊断前列腺癌的阴性预测值为78.6%(154/196),诊断CsPCa的阴性预测值为84.7%(166/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SA密度越高,前列腺癌阳性率越高;年龄、PSA、PSA密度越高,f/tPSA越低,则CsPCa的比例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A密度>0.15 ng/ml2(OR=2.94,95%CI 1.45~5.95,P<0.05)是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OR=2.49,95%CI 1.22~5.07)、f/tPSA<0.2(OR=3.70,95%CI 1.25~11.23)、PSA密度>0.15 ng/ml2(OR=5.77,95%CI 1.96~16.96)是CsPCa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PSA升高或前列腺指检异常的PI-RADS评分1~2分患者,前列腺癌检出率为21.4%,PSA密度>0.15 ng/ml2是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CsPCa检出率为15.3%,年龄>70岁、f/tPSA<0.2、PSA密度>0.15 ng/ml2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报道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初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予以胰岛素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诊疗经过。患者为54岁女性,因“口干、多饮、多尿伴消瘦3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T2DM。初始启用胰岛素强化降糖,血糖平稳后转换为利拉鲁肽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控制血糖,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以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控制血糖,降糖效果较好,特别是针对伴有肥胖的患者,同时还能带来心血管、肾脏方面的获益。
简介:摘要椎动脉外伤后出血量大且凶猛,容易被误诊为颈动脉损伤,临床中颈部外伤单纯伤及椎动脉少见,我们诊治2例椎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患者1,女性,41岁,颈部外伤4 h,探查后行左侧椎动脉吻合+左侧椎前静脉修补+左侧颈内、颈外静脉结扎术,术后10 d患者出现头晕,颅脑MR检查考虑左侧小脑半球脑梗死,椎动脉闭塞、狭窄,应用抗凝药物治疗4个月后头晕症状消失。患者2,女性,28岁,右侧颈部肿胀10 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椎动脉起始段假性动脉瘤,介入手术止血困难,暂行颈部填塞后予抗感染治疗,术后4 d行颈部探查+气管切开术,术后18 d再行介入手术,患者出院前气管套管拔除,右上肢肌力0级。
简介: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使胃癌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阻断胃黏膜萎缩和GIM的发展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胃黏膜萎缩。新近研究发现,GIM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被逆转。临床研究表明,羔羊胃提取物维B12对GIM具有显著的逆转效应。本文就CAG诊疗和羔羊胃提取物维B12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制定专家指导意见,以更好地指导CAG和GIM的逆转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OL1A1-PDGFB隐匿性融合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cryptic COL1A1-PDGFB fusion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CC-DFS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1年1至9月诊断的3例CC-DFSP,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行二代测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2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分别为29、44和32岁,发病部位分别为腹壁、阴阜和肩胛。3例CC-DFSP具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形态,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真皮或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并排列呈席纹状结构。3例肿瘤细胞CD34弥漫阳性,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Myogenin阴性,H3K27me3无缺失,Ki-67阳性指数10%~15%。FISH均未检出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但检出COL1A1重排。例1经二代测序、RT-PCR及Sanger测序显示COL1A1第31号外显子-PDGFB第2号外显子融合及COL1A1扩增。3例患者均行扩大手术切除,例3手术切除后2年复发,余无复发及转移。结论FISH检测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中。若遇到病理形态高度怀疑为DFSP而常规FISH检测阴性的病例时,建议加做其他分子检测如二代测序或至少行FISH检测COL1A1基因重排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发现隐匿性COL1A1-PDGFB融合甚至其他罕见融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KCNQ1重叠转录物1(LncRNA KCNQ1OT1)在肝细胞癌迁移、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StarBase数据库中LncRNA KCNQ1OT1在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数据,通过实验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转染、划痕实验、C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细胞中LncRNA KCNQ1OT1表达、迁移、增殖、侵袭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AKT信号通路的关系。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组织与正常肝脏组织中LncRNA KCNQ1OT1表达情况。(2)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HepG2、SMCC-7721和MHCC-97H细胞迁移情况。(3)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HepG2、SMCC-7721和MHCC-97H细胞增殖、侵袭情况。(4)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对PI3K、p-AKT信号通路影响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肝细胞癌组织与正常肝脏组织中LncRNA KCNQ1OT1表达情况:收集StarBase数据库374例肝细胞癌组织和5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LncRNA KCNQ1OT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320±0.017和1.470±0.0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24,P<0.05)。分析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数据库结果显示:肝细胞癌组织LncRNA KCNQ1OT1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30个月无病生存率为41%和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9,P<0.05)。实验研究结果显示:LncRNA KCNQ1OT1在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0.042、3.300±0.032、4.040±0.031,在LO2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00±0.022,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LO2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6,95.40,114.20,P<0.05)。(2)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迁移情况。①转染实验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和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LncRNA KCNQ1OT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50±0.016、0.310±0.020、0.380±0.018和1.000±0.021、1.000±0.018、1.000±0.019,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0,28.15,22.32,P<0.05)。②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和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愈合率分别为85.0%±1.9%、75.0%±1.8%、90.0%±1.7%和100.0%±2.0%、95.0%±1.8%、72.0%±1.7%,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5,47.36,38.42,P<0.05)。③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和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垂直迁移数目分别为(195±10)个、(205±12)个、(85±8)个和(520±11)个、(430±7)个、(405±20)个,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2.30,458.20,708.40,P<0.05)。(3)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HepG2、SMCC-7721和MHCC-97H细胞的增殖、侵袭情况。①CCK8实验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和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72 h吸光度值分别为1.370±0.018、1.240±0.016、1.360±0.020和0.900±0.023、1.740±0.032、1.230±0.025,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9,12.00,7.56,P<0.05)。②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和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侵袭数目分别为(186±12)个、(155±7)个、(75±9)个和(505±1)个、(245±8)个、(300±15)个,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5.90,163.40,530.90,P<0.05)。(4)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情况。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LncRNA KCNQ1OT1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和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磷酯酰肌醇-3激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7±0.009、0.430±0.012、0.354±0.006和0.820±0.017、0.850±0.012、0.531±0.001,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4,25.72,27.46,P<0.05);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和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p-AK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43±0.015、0.410±0.012、0.579±0.006和0.546±0.012、0.620±0.012、0.830±0.012,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的HepG2、SMCC-7721、MHCC-97H细胞与其相应阴性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8,12.86,19.02,P<0.05)。结论LncRNA KCNQ1OT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敲低LncRNA KCNQ1OT1基因对PI3K/AKT信号通路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增殖和侵袭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C肽测定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并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48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空腹、馒头餐后采血测定,比较两组餐后不同时间血清C肽、胰岛素水平。结果研究组空腹(0h)血清C肽、胰岛素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餐后1h血清C肽、胰岛素达峰值,3h后降低空腹水平,研究组餐后2h血清C肽、胰岛素达峰值,峰值释放延迟,且3h后仍未达正常水平。结论血清C肽测定对2型糖尿病具较高诊断价值,可用以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反映其分泌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采取蒲地蓝口服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的疗效及对症状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60例,按照随机掷币法分为对照组(n=30)、研究组(n=30)。对照组采取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研究组采取蒲地蓝口服液+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对比与分析两组的疗效、症状转归。结果: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退热时间、咳嗽消退时间、咽喉肿痛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给予蒲地蓝口服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转归,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参考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eroxin 1(PEX1)基因变异导致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特征。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检索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生后50 min入院,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眼距过宽、鼻梁塌陷、囟门增大)、呼吸困难、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肾囊肿等。基因检测发现该患儿PXE1基因存在纯合突变,c.782_783delAA(p.Q261Rfs*8),诊断为Zellweger综合征。复习文献共发现17例PEX1基因变异导致的新生儿Zellweger谱系疾病,其中14例为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93%(13/14)合并有特殊面容及神经系统异常表现;14例患儿PEX1基因变异位点及表型不同,本病例中基因突变位点与2013年国内首次报道PEX1基因c.782_783delAA移码突变位点一致。结论Zellwege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主要由PXE1基因变异所致,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脑、肝脏、骨骼及肾脏等脏器功能损伤多见,基因检测可确诊,一般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8年昆明市MSM的HIV-1基因型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昆明市2018年1-12月新报告HIV-1感染的MSM的血浆样品193份,提取病毒RNA,采用巢式PCR扩增gag、pol和env区基因片段,进行基因分型和耐药分析,通过Bayesia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分析昆明市MSM感染者中CRF55_01B和CRF68_01B的进化特征。结果193份样品中发现多个HIV-1基因型,包括CRF07_BC(39.4%,76/193)、CRF01_AE(34.2%,66/193)、独特型重组(20.2%,39/193)、CRF08_BC(3.1%,6/193)、CRF55_01B(1.6%,3/193)、B亚型(1.0%,2/193)和CRF68_01B(0.5%,1/193)。Bayesian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RF55_01B从外省进入昆明市后已开始在本地传播,而CRF68_01B可能来自于我国东部地区。2018年昆明市MSM抗病毒治疗前的HIV-1耐药株流行率为2.6%(5/190),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发生率最高(2.1%,4/190)。结论昆明市MSM的HIV-1基因型多样性逐年增加。MSM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存在抗病毒治疗一线药物的多重耐药株。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HIV/AIDS的HCV与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控HIV/AIDS的HCV与TP合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云南省新报告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ELISA试剂检测血清HCV抗体,均阳性判定为HCV感染;采用ELISA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检测TP,均阳性判定为TP感染;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V及TP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5 922例HIV/AIDS中,HCV感染率为6.5%(383/5 922),TP感染率为5.8%(344/5 922),HCV和TP合并感染率为0.4%(22/5 9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50岁组、女性、离异/丧偶、汉族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报告地为滇东地区、男男性传播途径,较低年龄组(15~岁:aOR=3.53;20~岁:aOR=3.02;30~岁:aOR=2.91;40~49岁:aOR=3.61)、男性(aOR=2.31)、已婚/未婚(已婚:aOR=1.61;未婚:aOR=1.63);少数民族(aOR=1.70)、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aOR=4.69;初中或高中:aOR=3.96)、报告地为滇中或滇西地区(滇中:aOR=2.46;滇西:aOR=7.08)、注射吸毒传播途径(aOR=131.08)HIV/AIDS的HCV感染风险较高。相比于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农民职业、报告地区为滇西地区和异性性传播途径,小学及以下或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aOR=1.73;大专及以上:aOR=1.77)、其他职业(aOR=1.39)、报告地为滇东地区(aOR=1.75)、男男性传播途径(aOR=9.75)HIV/AIDS的TP感染风险较高。结论云南省2020年1-6月新报告HIV/AIDS中存在一定比例HCV与TP合并感染,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应加强HIV/AIDS的HCV与TP血清学检测,开展HCV与TP合并感染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昆明市2016-2018年MSM中HIV-1分子网络的特征,探讨HIV-1传播网络的危险因素,为干预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昆明市连续收集新报告的感染HIV-1的MSM的样品540份,通过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区基因,按照最大似然进化树中bootstrap值>95%和基因距离<3%构建分子网络,对研究对象进入网络和网络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9份样品获得pol序列,检测到7种HIV-1基因型,其中以CRF07_BC(49.2%,226/459)和CRF01_AE(40.3%,185/459)为主,其他基因型包括URFs(4.8%,22/459)、CRF08_BC(3.1%,14/459)、CRF55_01B(1.7%,8/459)、B亚型(0.7%,3/459)和CRF68_01B(0.2%,1/459)。共163条序列进入网络,入网率为35.5%(163/459),形成56个簇,簇内个体数在2~13个之间。对研究对象进入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已婚和多性伴者在网络中检测到的比例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伴数是MSM感染者分子网络增长的影响因素;按照每年出现≥3个新增感染者的网络为活跃传播簇的标准,有6个传播簇可判定为活跃传播簇,外地、有STD史、离异和学生的MSM是活跃传播簇干预的关键对象。结论昆明市MSM中HIV-1基因型日趋复杂,进入分子网络的相关因素包括已婚和多性伴,活跃传播簇中外地、有STD史、离异和学生MSM需要加强干预,本研究为分子网络运用于该人群的干预提供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早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外泌体微RNA(miRN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早期DKD患者60例。将纳入的患者按照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进行分组,其中30 mg/g<UACR<300 mg/g者纳入DKD组(20例),UACR<30 mg/g的40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降糖药物治疗组(20例)和达格列净治疗组(DAP组,20例),DKD组和DAP组均用10 mg/d达格列净治疗3个月。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计算体质指数(BMI)。运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芯片法测定尿外泌体miRNA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²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DAP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重、BMI、FPG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重、BMI、HbA1c、FPG、餐后2 h血糖及UACR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传统药物治疗组中5种miRNA(miR-let-7b-5p、miR-21-5p、miR-182-5p、miR-200c-3p和miR-423-5p)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与传统药物治疗组相比,上述5种miRNA表达亦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治疗后上述5种miRNA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早期DKD患者存在多种尿外泌体miRNA表达的失调,达格列净可下调细胞外泌体miRNA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分子网络方法分析2009—2017年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未治疗的16~25岁HIV-1感染者流行特征,为精准防控和降低HIV-1在德宏州的传播提供参考。方法筛选HIV-1感染者,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提取RNA用以扩增HIV-1 pol区序列,使用HIV-TRACE程序构建分子网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73名入组感染者中,中国籍319名(55.67%)、缅甸籍254名(44.33%);男性351名(61%),女性222名(39%);异性性传播404名(HET,70.51%),注射毒品110名(PWID,19.20%),男男性行为者51名(MSM,8.9%);亚型包括独特重组型193个(33.68%)、流行重组型201个(CRF,35.1%)、C亚型156个(27.23%)、B亚型23个(4.01%)。通过HIV-TRACE构建的83个分子网络涉及249名感染者,86.7%的网络由CRF01_AE,C或URF构成,49%为中缅混合网络(41/83),缅甸籍进入中缅混合网危险度高(AOR=2.676, p=0.002);中国籍男性PWID网络同配性为0.34,缅甸男性PWID为0.20,MSM为0.18。结论中缅边境德宏州存在潜在的HIV-1跨境传播风险;需注意MSM和缅甸籍男性PWID人群与其他传播途径混合传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