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9足),男7例、女2例;年龄(49.9±11.3)岁(范围25~58岁)。术中先取内侧切口,临时复位并固定载距突于距骨;再取外侧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载距突以螺钉经外侧固定,其中2例经内侧辅以可吸收棒固定。同期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手术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6例(8足)作为对照。两组外侧均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并以脱钙骨基质植入后关节面复位后的空腔。测量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Bö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结果载距突-距骨关节面呈倒"V"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经胫后肌腱前方可显露载距突尖部,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可完整显露并复位固定载距突及跟骨体内侧。内外侧联合入路组术后切口引流量为(73.6±4.3) ml,大于单纯外侧入路组的(70.6±7.1) ml(t=2.18,P=0.045)。外侧切口均一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1例内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2±2.1)周和(12.8±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P=0.622)。术后1年,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Böhler角分别为37.0°± 5.7°、27.9°± 4.0°,大于术前的4.7°±3.4°、3.9°±2.9°(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2);Gissane角分别为133.2°±9.8°、139.1°±9.4°,较术前的172°±7.3°、175.6°±5.6°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226);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OFAS评分为(93.6±4.0)分,大于外侧入路组的(84.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08)。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较高概率的载距突骨折或脱位,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及先内侧后外侧的手术顺序有利于恢复跟骨力线及解剖形态,尤其是跟骨内侧载距突与距骨下缘的对位关系,与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比较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