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抗栓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以TWILIGHT等研究为代表的降阶治疗探索是目前PCI术后抗血小板策略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而在合并心房颤动PCI患者中,联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双联或短程三联抗栓方案的有效和安全性已获多项新研究的印证。比伐芦定新的研究结果将更新直接PCI抗凝的循证证据。新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使抗栓降阶策略的选择更加有章可依。相信更多有益的抗栓治疗探索必将造福国内PCI患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 抗栓 进展
  • 简介:冠心病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由于年龄因素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更加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期专栏所刊登的文章重点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危重冠心病患者介介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血管内超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因此,老年危重冠心病患者可以从介入治疗中受益.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人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完全闭塞 血管内超声
  • 简介:摘要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病变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患者(CHIP)的治疗对于全世界心血管医生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充分细致的风险评估和术前准备、合理的治疗策略和器械选择,以及术后的优化管理是顺利完成CHIP介入治疗的关键。同时,该领域需要高质量、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帮助临床心血管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 标签: 冠心病 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以再灌注为核心优化救治策略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所有指南均推荐,在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对于不能第一时间就诊于PCI医院的患者,药物介入联合再灌注治疗提供了一种合理、可行的选择。因此,将溶栓与介入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基层医院尽早对STEMI患者进行溶栓,其后尽快转运到大型医院实施直接PCI,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
  • 简介:摘要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需要采用多学科团队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策略,选择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需要从解剖学、生理学、疾病自然史、就诊医院和团队的能力、手术的临床风险和患者的意愿来综合评估。需要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并重视介入治疗的各个技术环节和不同患者的特殊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左主干 血运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当前医疗环境下,基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比较不同的病变分型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I-LOVE-IT 2,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对评价者设盲的非劣效性研究。本研究选取I-LOVE-IT 2研究中置入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且仅有一处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 255例,根据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定义,分为A/B1型病变组(184例)、B2型病变组(457例)以及C型病变组(614例)。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48个月患者源性复合终点(PoCE),即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或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48个月的靶病变失败(TLF)、PoCE的各组成成分、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主要出血(BARC 3~5型)以及肯定或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比较3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48个月PoCE和T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病变分型患者的PoCE和TLF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C型病变组患者的48个月PoCE发生率高于A/B1型病变组[24.43%(150/614)比14.13%(26/184),P<0.05]和B2型病变组[24.43%(150/614)比15.97%(73/457),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型病变是48个月PoCE(HR=1.59,95%CI 1.21~2.08,P<0.001)和TLF(HR=2.31,95%CI 1.53~3.49,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B1型病变组和B2型病变组相比,C型病变组PoCE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91%(HR=1.91,95%CI 1.25~2.92,P=0.003)和64%(HR=1.64,95%CI 1.23~2.20,P<0.001)。与A/B1型病变组和B2型病变组相比,C型病变组TLF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145%(HR=2.45,95%CI 1.29~4.64,P=0.006)和155%(HR=2.55,95%CI 1.62~4.02,P=0.001)。结论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能够较好评估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合并C型病变者的长期临床预后较差,在临床实践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缺血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阻塞程度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6家心血管疾病介入中心因心绞痛症状疑诊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女性与男性组,以及女性心绞痛患者缺血伴非梗阻性冠状动脉性疾病(INOCA)与缺血伴梗阻性冠状动脉性疾病(IOCA)亚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分析女性冠状动脉阻塞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600例,其中女性666例,男性934例。女性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INOCA的比例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典型心绞痛症状与女性心绞痛患者IOCA风险增加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784,95%CI:1.146~2.776,P=0.010)、高血压(OR=1.782,95%CI:1.201~2.644,P=0.004)及典型心绞痛症状(OR=1.642,95%CI:1.127~2.393,P=0.010)为女性心绞痛患者诊断为IOCA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个数与冠心病梗阻类型相关性分析显示,INOCA的发生率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加明显降低,由45.5%下降至14.2%。IOCA的发生率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加明显升高,由54.5%上升至85.8%,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趋势<0.001)。结论心绞痛疑诊冠心病患者中女性INOCA的发病率高于男性,随着合并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多,其IOCA发生率升高,INOCA发生率降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女性 缺血伴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