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枢椎棘突螺钉应用联合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构建正常枢椎解剖、椎板薄和椎动脉变异椎弓根细小3种不同解剖状态下的完整上部颈椎有限元模型作为完整模型组,然后分别模拟齿状突骨折进行寰枢固定和寰椎骨折进行枕颈固定。在寰枢固定中,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对椎弓根螺钉+双寰椎块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椎弓根螺钉+双寰椎块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对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置钉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模拟颈椎运动,测量枕颈的屈伸、屈、旋转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组的C1~C2屈伸、屈、旋转ROM均较完整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在寰枢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0~C2屈伸、屈、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1~C2屈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棘突螺钉组的C0~C2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固定间有差异,但不明显。结论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枢椎双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枢椎棘突螺钉联合对椎弓根螺钉组合式固定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寰枢固定中,相对于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枢椎双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好的寰枢稳定性。在枕颈固定中,枢椎双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屈和旋转活动上较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稳定性更好。枢椎三种棘突螺钉置钉技术间的稳定性差异并不明显。

  • 标签: 骨钉 有限元分析 骨折固定术,内 颈椎 棘突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寰枢椎块关节面解剖形态的影像学参数,为临床寰枢椎块关节间融合器的设计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检查的100名成人健康体检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57人、女43人,年龄26~61(40.9±6.4)岁。受检者均行C1~C7范围CT扫描及二维重建;采用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软件,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分别测量对比两寰枢椎块关节面的曲度、长度、椎间隙高度,观察寰枢椎块关节面的形状,关节面凹陷或凸起的顶点位置的分布情况。结果寰枢椎块矢状位、冠状位左右两关节面曲度、长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值>0.05)。左右两数据合并后:寰、枢椎块矢状位关节面曲度分别为171.16°±6.21°、166.37°±8.50°,冠状位关节面曲度分别为159.83°±8.22°、167.22°±10.40°;矢状位关节面长度分别为(16.38±1.61)、(16.59±1.63)mm,冠状位关节面长度分别为(16.75±1.71)、(17.14±1.69)mm;矢状位关节面前、中、后椎间隙高度分别为(2.87±0.80)、(2.22±0.63)、(3.25±1.00)mm,冠状位关节面的内、中、外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94±0.74)、(3.39±0.57)、(1.64±0.62)mm。寰枢椎块矢状位关节面形状以双凸和凸平居多,冠状位关节面形状以双凹和凹平居多。寰枢椎块矢状位、冠状位关节面顶点在中1/3处的较多。结论设计寰枢椎块关节间融合器时,不仅要考虑关节面矢状位及冠状位的长度和椎间隙的高度,还应考虑关节面的曲度及顶点位置,使其设计更优化。

  • 标签: 颈寰椎 枢椎 侧块 关节面 影像学